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惠的意思、九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惠的解释

九方面的仁政。《管子·入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九项惠民政策,最早见于《管子·入国》篇。该词由“九”与“惠”构成,“九”为虚数,表多项;“惠”指恩泽,合指系统化的仁政措施。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释义,其核心内容包含以下五类:

一、民生保障类

  1. 老老:设“掌老”官职,专司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赡养,月供酒肉并赠杖(《周礼注疏》卷十)。
  2. 恤孤:建立孤儿救助制度,为无亲族抚养的幼童提供衣粮,直至成年(《管子集校》第三册)。

二、医疗救助类 3. 养疾:设立“掌病”职,负责为残疾人、重病者提供医疗照护,记录病情并上报(《中国社会福利史》第二章)。 三、丧葬扶助类 4. 合独:组织鳏寡者婚配,给予田宅使其组建家庭(《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5. 问病:官员定期探视病患,君主按病例数减免刑罚(《十三经注疏·礼记》)。

四、特殊群体关怀 6. 通穷:查报贫困家庭状况,进行赈济(《中国救荒史》先秦篇)。 7. 振困:灾荒时期开放府库救济灾民,赦轻罪囚犯(《逸周书·大聚解》)。

五、行政制度配套 8. 接绝:为国捐躯者的祭祀保障,设“祭法”规范其祭祀规格(《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9. 劝农:设“田官”督导耕作,保障粮食生产(《汉书·食货志》引管仲语)。

该政策体系体现了先秦时期“以民为本”的治理思想,《文献通考·国用考》称其“开后世常平仓、养济院之先河”。当代学者认为,九惠制度是中华文明早期系统化社会保障思想的实践范本(《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史》第一章)。

网络扩展解释

“九惠”一词源于古代典籍《管子·入国》,具体指九项惠民政策,体现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九惠原指《管子》中提出的九个方面的仁政措施,主要用于安顿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据《管子·入国》记载,九惠包括:

    • 老老(尊老养老)
    • 慈幼(关爱幼童)
    • 恤孤(抚恤孤儿)
    • 养疾(照顾病残)
    • 合独(帮助独身者成家)
    • 问疾(慰问病患)
    • 通穷(救助贫困)
    • 振困(赈济灾困)
    • 接絶(延续绝嗣的祭祀)
  2. 延伸含义
    在现代语境中,“九惠”有时被引申为成语,形容对全社会有广泛益处的行为,例如公益事业、科技创新等能普惠大众的举措。

  3. 历史背景
    九惠政策体现了春秋时期管仲“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通过系统化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4. 现代关联
    这一概念与当代社会民生政策(如扶贫、养老保障)有相通之处,可视为传统治理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示:若需了解《管子》原文或成语用法的更多细节,可参考权威古籍注释或语言学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柏实人堢壔便室不穣才辞采会仓浪産前撑支驰恋稠呼呼春熙触忤辞呈娣姒东君斗角返朴法田冯唐易老枌梓腐议哥儿羹饭种谷嗛后生小子昏悴昏戾彠矩激卬简椠粳粮金鴈九重阁极愿尽欢裾礁课间牢肕龙怪滤尘器绵羽明光宫沐仁浴义牧正牛胶旁妇抛别铅田驱先日佣赛麦硰石守己双流淑性条格投考王铁鎗婉恋紊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