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铺。《南齐书·萧颖胄传》:“帐饮闤肆之閒,宵游街陌之上,提挈羣竖,以为欢笑。”
阛肆是汉语中一个古雅且富有历史意蕴的词汇,特指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域或市场。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阛(huán)
本义指环绕市场的围墙或界限,引申为市场的外围区域或整体范围。《说文解字》释“阛”为“市垣”,即市场的边界结构,象征商业活动的集中空间。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肆(sì)
指店铺、作坊或交易场所,强调市场内的具体经营单元。《周礼·地官》载“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其中“肆”即指按品类划分的摊位。
来源:郑玄注《周礼·地官·司市》(《十三经注疏》本)。
合成词“阛肆” 融合了市场的地理边界(阛)与内部交易单元(肆),泛指古代城市中规划严整、业态丰富的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核心
在唐、宋文献中,“阛肆”常指代都城内的繁华市集。如《旧唐书·职官志》描述长安东、西二市“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其布局即属典型的阛肆结构。
来源:刘昫《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阛肆不仅是商品交易场所,也是社会信息传播、技艺展示的中心。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可见其文化活力。
来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秩序与繁荣的象征
古代阛肆多受官府管理,按行业分区(“行”“肆”有别),体现了传统商业的规范化特征。如《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分十里(坊)”,各坊经营不同商品,井然有序。
来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文学中的意象延伸
文人常以“阛肆”隐喻世俗喧嚣或物质欲望。如清代黄景仁诗“心知入世归阛肆,梦绕故山啼杜鹃”,借市井繁华反衬归隐之志。
来源:黄景仁《两当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汉语大词典》综合文献,将“阛肆”释为:
“市肆;市场。阛,市垣;肆,市中店铺。”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卷第74页。
结语
“阛肆”凝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空间形态与社会功能,其释义需结合建筑规制、经济制度及文化语境综合理解。该词虽在现代汉语中罕用,却是研究传统市制、商业史及城市发展的重要术语。
“阛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huán sì
含义:指店铺或商铺集中的市场区域,常用于描述古代商业场所。
该词最早见于《南齐书·萧颖胄传》:“帐饮阛肆之閒,宵游街陌之上,提挈羣竖,以为欢笑。” 这里“阛肆”指代街市中的店铺,反映古代商业活动的场景。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语境。
拔起怅然若失赤骨律出奇致胜挡子班灯黑吊赠二一添作五额徵放神风仪風疹塊榑木负尸服孝篙梢宫寺钩弋夫人国色天姿患失毁剥回睹会风活润践藉梘水戟户觊利惊瞻击掊九苍酒课钧天广乐狯胡枯腔历历落落流柹露红烟緑鹿迷陆上门子明习民墟摸不着边欧歌器鉴拳偻荣近三藐上墓蜃云释绶私置帑项通才硕学通书达礼外界闲伴相机撷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