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駢拇枝指 ”。
“骈拇”是《庄子·外篇》中的核心概念,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骈”意为合并,“拇”指脚的大趾,合指脚的大趾与第二趾连生在一起的畸形现象。该词常与“枝指”(手上多生一指的畸形)并列使用,如《庄子》原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
庄子以此比喻违背自然本性的多余事物:
《骈拇》篇主张顺应自然之道,强调真正的道德应“合乎自然之情”,反对通过后天教化扭曲天性。如文中指出:“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该词现多用于比喻冗余无用的事物,例如:
以上信息综合自《庄子》原文及历代注解,完整解析可参考等文献。
骈拇(pián mǔ),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双关之意,既可以指代生物学上的特征,也可以引申为人的行为态度。
骈拇由“骨”、“支”、“龙”和“孓”四个部首组成,总共包含17个笔画。
骈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故事。据说,恶龙儿子生下来就是类似于手指的奇怪形状,它们左右双手相连,如同牛蹄一般,所以被称为骈拇。
骈拇在繁体字中写作“騙姆”,保留了原始意思和结构。
在古代,骈拇的写法是略有不同的。它由“骨”和“支”组成,左上方画“七”字形状,中间画“双点”表示龙角,底部是“冖”,代表龙眼。这个形状更加清晰地表达了骈拇的特征。
1. 老师用骈拇的手势示意学生们静坐。
2. 这只猫的前爪有骈拇特征。
1. 骈拇十指:指人的手指具有与骈拇相似的特性。
2. 骈拇行动:指人的行为态度与骈拇类似,具有牵连、不容易分离的特点。
1. 牵连:指事物之间有联系,相互牵扯。
2. 附着:指某物黏附在其他物体上,无法轻易分离。
1. 独立:指事物之间没有关联,相互独立。
2. 解脱:指从某种束缚中自由出来,摆脱束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