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e waste;go out of cultivation] 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
由于缺乏劳力,大片土地荒芜着
(1).谓田宅不治,草秽丛生。《国语·周语下》:“田畴荒芜,资用乏匱。” 韦昭 注:“荒,虚也;芜,秽也。”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诗之四:“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勤力稼穡,勿致荒芜。”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土地贫瘠,森林荒芜。”
(2).荒疏;废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唐 李吉甫 《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从吏已久,艺业荒芜。”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序》:“予久羈山后,心倦神疲,旧学荒芜,不復经理。” 陈毅 《感事书怀》诗:“琴书久不理,笔砚亦荒芜。”
(3).形容学识浅陋拙劣。 唐 白居易 《偶以拙诗数首寄呈裴少尹侍郎蒙以盛制四篇一时酬和重投长句美而谢之》:“投君之文甚荒芜,数篇价值一束蒭。” 宋 苏轼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教坊致语》:“不度荒芜,敢进口号。”
荒芜是一个形容词,指土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衰败凋敝的状态,引申为事物因缺乏维护而呈现的萧条景象。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层:
指耕地、田园因无人耕种或打理,导致杂草蔓延、作物凋零的景象。例如:
“那片曾经肥沃的农田,如今已长满荆棘,一片荒芜。”
此义项强调自然与人文活动的失衡,常见于描述战争、灾荒后的土地,或无人居住的郊野。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形容人烟稀少、建筑破败的地区,如:“废墟中只剩断壁残垣,满目荒芜。”
比喻精神领域或文化传统的没落,如:“战乱后,当地的教育事业一度荒芜。”
文学化表达中可指心灵或生机的枯萎,如:“久病使他内心荒芜,再无往日热情。”
二者合成后,在《汉书》《后汉书》中已见“荒芜”连用,如“城郭荒芜”,形容城池的破败景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规范释义。
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提供历史语例及词源分析。
商务印书馆,详释单字本义及古籍用例。
(注:因权威词典释义多源自纸质出版物,网络公开版本常为片段引用。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电子平台获取完整内容,如商务印书馆“工具书数据库”或“中国知网”词典库。)
“荒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uāng wú,主要用来形容田地、园林等因长期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失去生机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参考《国语》《颜氏家训》等文献,或查看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百足之虫豹林谷北使表擢兵额毙伤比屋婢屣鱼诚谏荡掉攧子咄诺防遏反监福份告语高曾狗崽子瞶祸翫灾豪武和奸横三顺四鹤文鸿节侯景之乱胡曹汇展减刑脚不点地觐亲就亲极限剧照诳侮郎子累俘貍膏理论家密博迷关奈曼南壄缥节疲獘泼男女强勉钤口鞋儿失悮讼言随便碎女夙就痛贯心膂土流子脱钩温蠖文丈踒闪武进士物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