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困顿。《国语·吴语》:“天子有命, 周 室卑约,贡献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 姬 姓之振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进公爵为 魏王 ”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朕以不德,继序弘业,遭率土分崩,羣兇纵毒,自西徂东,辛苦卑约。”《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秉权日久,上昔在藩,素所不説。乃 景和 世,******卑约, 爰 礼敬甚简,益衔之。”
(2).谦让克制。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间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设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彊然尔。”
“卑约”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地位卑微,身份低下
这是“卑约”最核心的含义。“卑”指低微、低下,“约”有卑微、俭朴之意,合起来形容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或处境低贱、卑微。此义多见于史书典籍中,用以描述臣服者或处境困顿之人。例如班固《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匈奴单于向汉朝称臣时言:“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后王莽陵篡,扰动戎夷,续以更始之乱,方夏幅裂。自是匈奴得志,……(西域诸国)复役属焉。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庐、且末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为于窴所统,悉有其地。郁立、单桓、孤胡、乌贪訾离为车师所灭。后其国并复立。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窴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及明帝崩,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悉覆其众,匈奴、车师围戊己校尉。” 其中描述西域诸国在汉朝无力庇护时被迫臣服于强权(如匈奴、莎车)的处境,即可用“卑约”形容其卑微依附的地位。
谦卑克己,自我约束
“卑”在此引申为谦卑、谦逊,“约”指约束、节制。合起来表示为人处世态度谦逊低调,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言行,不放纵。此义强调一种道德修养或处世态度。例如《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裴松之注引《别传》载王昶诫子书曰:“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其中倡导的谦退自省、不争不伐的处世之道,即可视为一种“卑约”的修养。
生活俭朴,用度节省
由“卑微”、“约束”之意引申,也可形容生活简单朴素,不尚奢华,在物质用度上非常节俭。此义与“俭约”相近。宋代笔记或文集中偶见此类用法,用以描述清贫或崇尚节俭之人的生活状态。例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晏安恭为越州教授,张子韶为佥判。晏美髯,人目之为晏胡。一日,同赴郡集,晏最末至,张戏之曰:‘来何迟也?’晏曰:‘为礼髯所困。’张曰:‘昔为伏波将军,号为矍铄,此犹可用也。至于褒鄂、褒段,皆在髯,将若之何?’坐客皆笑。然晏清贫,守官甚卑约,人颇称之。” 此处“卑约”即指晏安恭官职低微且生活清贫俭朴。
总结
“卑约”一词的核心内涵围绕“卑微低下”与“约束节制”展开,既可指客观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境卑微,也可指主观采取的谦逊克己、生活俭朴的态度和行为。其使用语境多见于古代史书、子书及笔记杂著中,是理解古代社会等级观念、道德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在现代汉语中,其具体义项通常被更常用的词汇如“卑微”、“谦卑”、“俭朴”、“俭约”等所替代。
现代使用建议
鉴于“卑约”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用“地位卑微”、“身份低微”、“谦逊克己”、“生活俭朴”等更清晰易懂的现代词汇。在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引用古籍原文时,则需准确理解其在该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卑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困顿
指处境艰难、衰微或生活窘迫的状态。例如《国语·吴语》中提到“周室卑约,贡献莫入”,描述周王室因困顿而无法正常进贡。在《三国志》中,天子自称“辛苦卑约”,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谦让克制
表示为人低调、谦逊隐忍的态度。宋代叶适在《高夫人墓志铭》中描述其“退懦卑约,示若无有”,即通过谦让展现修养。
困顿
《宋书·恩倖传》记载徐爰“屈辱卑约”,反映其权力斗争中的艰难处境。
谦让克制
叶适笔下的高夫人以“卑约”示人,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体现谦逊与内在力量的结合。
该词多用于古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双重含义分别指向客观境遇(困顿)与主观修养(谦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国语》侧重国家衰微,而《高夫人墓志铭》则强调个人品德。
罢潞榜谕悲染丝悲素丝鞭缚逞丽黜官纯白崔卢忉咄道路相告调阴阳底授斗谝二合二面罚单蕃舶发正风謡副君归忌国彜顾属河图花活花界晃曜火绷绷获致箭筒解军戒令棘荆九子蒲考文宽带苦苦礧硌立幅灵杵厉世摩钝煤气罐棉花胎木禺龙内帑丕运破惑亲丁阙佚人众日头三十六苑删补深虑弹性势能通快讬赖拖尾巴五位缾香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