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的意思、删补的详细解释
删补的解释
修改补充。《旧唐书·刑法志》:“删补旧式,为二十卷,颁於天下。”《宋史·毕仲衍传》:“﹝ 毕仲衍 ﹞以祕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为官制局检讨官,制文字千万计,区别分类,损益删补,皆曲尽其当。”《红楼梦》第四二回:“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王逸老》:“国朝 郑方坤 ,删补《五代诗话》。”
词语分解
- 删的解释 删 ā 削除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删除。删改。删减。删定。删节。删夷(亦作“删刈”)。删繁就简。 增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 补的解释 补 (補) ǔ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补葺。亡羊补牢。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补。补充。贴补。补习。滋补。 益处:不无小补。于事无补。 挖剜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删补"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动词"删"和"补"组合而成,主要用于表示对文字、书籍、文稿等进行删除冗余内容和增补缺漏内容的修订工作。其核心含义在于修订完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
- 删 (shān):
- 本义: 用刀削除简牍(古代书写材料)上的错字。《说文解字》释为“剟也”,即刊削、削除之意。
- 引申义: 去掉、去除文字或内容中不必要的、错误的、多余的部分。如:删除、删节、删改。
- 补 (bǔ):
- 本义: 修补衣服。《说文解字》释为“完衣也”。
- 引申义: 把缺少的东西添加上去,使完整;修理破损的东西使其完好。如:补充、填补、修补、增补。
二、 复合词“删补”的含义
将“删”与“补”结合,“删补”作为一个整体动词使用,其含义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指一个完整的修订过程:
- 核心动作: 指对已有的文本、著作、文件等进行修改和订正。
- 具体操作:
- 删: 剔除其中繁冗、重复、错误或不恰当的部分。
- 补: 增补遗漏、缺失、不足或需要更新的内容。
- 目的: 使文本更加精炼、准确、完整、完善,提高其质量和价值。
- 应用场景: 常用于古籍整理、文献校勘、文章修改、书籍再版、法律条文修订、规章制度完善等领域。强调对原有内容进行有去有增的系统性优化。
三、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对“删补”的解释通常包含在相关词条(如“删改”、“修订”)的释义或例证中,其核心含义指向“删除和增补”。(参见商务印书馆官网相关介绍)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明确收录“删补”词条,释义为:“删削补充。” 例如:“删补《九章算术》。”(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旗下相关资源)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在涉及古籍整理、校勘学等相关条目中,会阐释“删补”作为重要修订手段的含义。(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在解释“删”、“补”的单字义项及复合用法时,会体现“删补”的修订内涵。(参见商务印书馆官网相关介绍)
四、 经典文献用例
- 《史记·太史公自序》: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司马迁在此虽未直接用“删补”一词,但其“罔罗放失旧闻”、“拾遗补艺”、“整齐百家杂语”的工作,正是大规模“删补”整理史料以成《史记》的过程。)
- 古籍整理: 历代学者对经典著作(如《十三经》)的注疏、校勘工作,常包含大量的删补工作,以恢复文本原貌或使其更臻完善。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对收录书籍进行了严格的校勘和删补。
五、 总结
“删补”是一个具有明确动作指向和目的的词汇,专指对文本材料进行删除瑕疵与补充不足相结合的系统性修订工作。它体现了古人对待文献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完善的学术精神,至今仍是编辑出版、古籍整理、学术研究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去芜存菁”和“查漏补缺”,最终实现文本的优化与提升。
主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参见商务印书馆官网)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4).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资源)
-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2009).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2014).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参见商务印书馆官网)
-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等通行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删补”是一个由“删除”和“补充”组合而成的词汇,通常指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删减和增补的操作,常见于文献修订、文本编辑、数据整理等领域。以下是具体解释:
-
基本含义
“删补”指对已有内容进行双重处理:删除冗余、错误或不必要的部分(删),同时补充新内容或修正后的信息(补)。例如古籍整理时,学者会删去传抄错误,补充缺失段落,形成更完善的版本。
-
应用场景
- 文献修订:对古籍、历史文献等进行校勘时,需结合考证删除讹误,补全残缺。
- 文本编辑:在写作或出版过程中,删除赘述并增加必要说明,以提升逻辑性和可读性。
- 数据维护:更新数据库时清理无效数据(删),同时录入新信息(补)。
- 软件开发:代码迭代中移除旧功能模块(删),添加优化后的新功能(补)。
-
操作原则
删补需遵循客观性和必要性原则,避免主观臆断。例如,古籍删补需依据权威版本或考古发现,不可随意改动原文;学术论文修订需基于证据链调整内容。
若您有具体领域的删补案例需要分析,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进一步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按讨班班本然不宾之士不知量厂主乘间伺隙车辙词科此致打连厢淡寂叠岭层峦东波堕突阨穷蜂乳旰日稾人公户号噪黑翠訇輘鸿章巨字后坐怳惑黄烟昏眊椒兰院结缨吉圭襟鬲良货联系业务岭阪美国耐磨纳聘女妓瓯金判死破谜儿堡团鏚钺戎马生郊蜃母楼殊色悚切邃竹索强如泰室它名天干童卷完安衔奉乡男嬉遨小姑娘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