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皇不可终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如下:
指人因极度惊恐或焦虑而无法安心度过每一天,形容心理状态已到慌乱不安的极点。例如:在危机事件中,民众若缺乏正确信息引导,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该成语出自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用于描述旧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局面:“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用例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毛泽东原著或权威词典释义。
《皇皇不可终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君主或者统治者无法安享太平和稳定。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具有深刻而古老的意义。
这个成语的部首是"白字部",由“皇”字和“白”字组成。其中,“皇”字是指君主或者皇帝,而“白”字则表示无法、没有。
根据这个成语的字形结构,可以拆分出14个笔画。其中,“皇”字由9个笔画组成,而“白”字则由5个笔画组成。
《皇皇不可终日》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坤卦》。在这一卦象中,“皇皇”一词用来形容君主无法保持太平的状况。
除了简体字,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皇皇不可終日」。
古时候,写这个成语时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古代的《康熙字典》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皇皇不可终日”。
下面是一个例句:“历史上的一些皇帝,由于内外的各种原因,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他们真是‘皇皇不可终日’啊!”
根据这个成语,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比如“日不继夜”、“名不正言不顺”等。
与“皇皇不可终日”意思相反的成语是“太平盛世”,表示国家安定,君主或者统治者享有太平繁荣的局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