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恶的意思、四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恶的解释

指虐、暴、贼、有司四种恶事。《论语·尧曰》:“ 子张 曰:‘何谓四恶?’ 子 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一上所议,是以法法之之法,多是尊五美,屏四恶之法,诚能上下凛遵,则刑具可免矣。”

指四种厌恶的事。《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絶,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吕氏春秋·适音》:“人之情6*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四恶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四恶”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

“四恶”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尧曰》中的重要概念,指统治者应避免的四种恶政。其核心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四恶”指:

  1. 虐(残暴):不教而杀谓之虐。
    • 释义:对民众未加教化便施以刑罚,属暴虐之举。
    •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2. 暴(急遽):不戒视成谓之暴。
    • 释义:不提前告诫便要求立即成功,是为苛暴。
    • 出处:同上,“不戒视成谓之暴。”
  3. 贼(毁害):慢令致期谓之贼。
    • 释义:政令懈怠却突然限期完成,如同坑害民众。
    • 出处:同上,“慢令致期谓之贼。”
  4. 吝(吝啬):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释义:赏赐财物时吝啬小气,是官吏的卑劣作风。
    • 出处:同上,“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二、文化内涵与儒家思想

“四恶”是孔子对为政者的警示,强调:

三、现代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四恶”为:“儒家指四种苛政”,并引《论语》为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与‘五美’相对,体现治国伦理”(商务印书馆,2014)。

四、延伸概念

“四恶”常与“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等)并提,构成儒家“德治”思想的实践准则(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注:文献来源依据权威学术著作及经典注疏,释义综合历代注家观点,符合语言规范性与文化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四恶”作为汉语词汇,主要有两种经典释义,分别源自《论语》和《管子》,具体如下:

一、《论语·尧曰》中的四恶

指统治者四种失当的治国行为:

  1. 虐:不教化民众却直接惩罚(“不教而杀”),属于残暴;
  2. 暴:不提前告诫却要求立即成功(“不戒视成”),属于苛政;
  3. 贼:政令懈怠却突然限期完成(“慢令致期”),属于阴险;
  4. 有司:许诺给予却吝啬执行(“出纳之吝”),属于小气。

此释义强调统治者的责任,被儒家视为政治伦理的核心问题。


二、《管子·牧民》中的四恶

指民众厌恶的四种社会状态:

  1. 忧劳:百姓厌恶忧苦劳累,应使其安乐;
  2. 贫贱:百姓厌恶贫穷低贱,应使其富贵;
  3. 危坠:百姓厌恶危险动荡,应使其安定;
  4. 灭绝:百姓厌恶绝后无嗣,应使其繁衍。

此释义主张统治者需顺应民心,通过改善民生实现国家强盛。


三、现代引申义

部分词典将“四恶”概括为四种恶劣品质:无信、无义、无礼、无耻,但此说法多见于现代通俗解释,与古典文献无直接关联。

使用场景

建议阅读《论语·尧曰》和《管子·牧民》原文,可进一步区分两种古典释义的哲学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合适报道保苗不期而同嘲歌乘韦尺二雠民黜典倒躲道宇动量定理断篷顿抑独吟放迁風餐露宿粉剂何独黄要化斋灰墨魂消魄丧忽悠悠醮坟开善空海乐阕连乾柳户花门礼献龙鸣狮吼卤瘠履义磨镜石拏斗陪斩磞见频道屏风误点羬羊桥航窃咲栖寓人验软战森蔚沙坞神话神经纤维施与四末所急抬贴汤风讨讐逃卒殄熄完赵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