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壕、陷坑。引申为危难。 章炳麟 《魏武帝颂》:“出车而 玁狁 襄,戎衣而 关 洛 定。登黎献乎衽席,拯旄倪乎隍阱。”
“隍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与字义分解
引申义
词义从具体事物扩展为危难、困境的象征,常见于古文语境。例如章炳麟《魏武帝颂》中“拯旄倪乎隍阱”,即以“隍阱”比喻百姓所处的险境。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比喻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相关古汉语词典。
《隍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围城墙或护城河中的陷阱或陷害。
隍(部首:阜,笔画:11);阱(部首:阜,笔画:10)。
《隍阱》一词出自古代文献《论语·阳货》,其中有“正月出郊隍阱,正月旦辞。”之述。在古代,人们相信在正月祭祀郊天以及探视隍阱,可以驱邪避祸,保佑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繁体字为「隍阱」。
在古代,隍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隄、穅。阱字的写法可能为井或巠。
1. 他们在城墙上设下了隍阱,防止敌人进攻。
2. 小偷掉进了警察设置的隍阱中,被立刻逮捕。
组词:水隍(指围绕城市的护城河);阱罗(指故意设下的陷阱);陷阱(指蓄意设置的圈套)。
近义词:陷阱、埋伏、圈套、诡计。
反义词:安全、保护、预防、防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