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缓兵之计的意思、缓兵之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缓兵之计的解释

(1) [the strategy of stall of immediate attack by enemy;stratagem to gain a respite]∶使敌方延缓进军的计策

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 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三国演义》

(2) [stalling tactics]∶后用以比喻拖延时间使局势暂时缓和的策略

黑妮最后才采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拖到第二天再决定。—— 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详细解释

延缓敌方进攻的计策。比喻暂时拖延,使事态缓和,然后俟机再动的策略。《三国演义》第九九回:“ 孔明 用缓兵之计,渐退 汉中 ,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缓兵之计”是汉语成语,指通过拖延时间或暂时缓和局势来争取主动权或寻找更好应对方法的策略。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缓兵之计原指战争中延缓敌方进攻的战术,现泛指通过拖延时间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准备后续应对的计策。

二、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军事应用
    最早用于古代战争,当己方处于劣势时,通过假意谈判、撤退或设置障碍等方式延缓敌方进攻,争取时间调整战略或等待援军。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此计撤退汉中,迷惑对手()。

  2. 引申意义
    现代泛指任何需要暂时缓和矛盾、拖延时间的场景。例如商业谈判中故意延长讨论,或生活中用借口推迟决定以寻找转机。

三、用法与结构

四、例句参考

  1. 面对敌人突袭,我军采用缓兵之计,佯装撤退以诱敌深入。
  2. 谈判中他提出延期会议,实为争取准备的缓兵之计。

五、文化关联

该成语常见于古典文学和现代策略分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二

缓兵之计(huǎn bīng zhī jì)是指在战争中采取缓慢和谨慎的策略,以争取时间和优势来应对对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兵”,它们分别代表陶罐和兵器。根据这个词的笔画,它可以被拆分为11个好8个部首。 《缓兵之计》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兵法书籍《孙子兵法》。书中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以最小的损失达到最大的胜利。其中提到了使用缓兵之计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繁体字中,《缓兵之计》被写作“緩兵之計”。它与简体字的写法相比,主要是在字形上有所变化,但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 古时候的写法中,缓字的“缶”部分由两个相连的缶形组成,表示陶罐,而“兵”部分则是根据兵器的形状而演变而来。这种写法形象地表达了缓兵之计的含义,即通过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达到阻敌措施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例句:“在战争中,虽然我们的军队人数不多,但我们可以采取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和先机。” 与缓兵之计相关的组词有缓和、缓步和缓急等。这些词都与缓慢、谨慎和智慧相关,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冷静和耐心。 与缓兵之计相对的是“急攻之计”。急攻之计是指在战争中采取迅猛和激进的策略,以迅速解决对手。两种计策互为补充,在不同的战争环境和局势下都有其适用性。

别人正在浏览...

保捷背礼不得已而为之不廷采蘩超遥撤毁车前船老大點將谛号惇博沸涌粉饰浮沉干实高玄共亲寒人黄帝冢花县魂飞目断矜矜战战金竈躹躬懒堕力穑梅片命笼昵依盘头泡灯爬山虎朋故蓬莱山披檐黔驴之技巧媚清供清吏轻怜疼惜青龙偃月刀青挺挺溶度三身三阳节试象失正双瞳剪水睡长梦多睡袍条禁童弱文明戏挝阖无忒五印字祥炎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