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榜的意思、黄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榜的解释

亦作“黄牓”。1.皇帝的公告。因用黄纸书写,故名。《元史·世祖纪六》:“遣 吕文焕 賚黄榜安諭 临安 中外军民,俾安堵如故。”《中国民间故事选·宝船》:“皇上张出黄榜:谁能治好皇姑的病,就嫁给谁做媳妇。”

(2).发布殿试中式名单的公告。 宋 苏轼 《与潘彦明书》:“不见黄榜,未敢驰贺,想必高捷也。” 元 虞集 《赠赵先生》诗:“天门一日观黄榜,茅屋三年掩柴扉。”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都门竹枝词》:“《候选》云:‘昔年黄榜姓名联,此日居然掌选銓。堂上点名堂下应,教人不敢认同年。’”

(3).黄色标签。《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 宏 ( 萧宏 )性6*爱钱,百万一聚,黄牓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餘间,计钱三亿餘万。”

(4).黄色匾额。《神异经·中荒经》:“东南有宫,黄石为墻,黄牓碧鏤,题曰天地少男之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黄榜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黄榜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特殊形制,具有明确的政治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定义与特征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定义与材质特征

    黄榜指以黄纸书写、由皇帝或朝廷发布的公告文书,因使用矿物颜料“雌黄”染制纸张得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天子的诏书”,强调其皇家权威属性。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制敕用黄纸”,印证其材质选择与等级制度直接关联。

  2. 历史沿革与使用场合

    该制度成熟于唐宋时期,主要应用于三类场景:

    • 科举公示:北宋《燕翼诒谋录》载殿试后“御试进士,唱名日,侍从以下入殿,皇帝亲书黄榜”
    • 政令颁布:元代《通制条格》录有“中书省奏准黄榜条画”的行政案例
    • 赦免文书:明代《万历野获编》提及“凡赦典颁行,必先以黄纸书诏”
  3. 色彩符号学意义

    黄色作为帝王专属色始于唐高宗时期,《唐六典》明确规定“天子诏敕用黄麻纸”,其色谱象征源自五行学说中的“土德居中”思想。这种视觉标识使黄榜成为皇权在物理空间的延伸载体。

  4. 文书形制演变

    明清时期黄榜发展出固定制式,宽度达三尺六寸(约1.2米),首行必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起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六十年进士题名碑》拓本,完整保留了黄榜的钤印格式与书法特征。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历史语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其作为“古代帝王文告”的释义项,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与视觉文化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黄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形式,其含义和用途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黄榜最初指皇帝发布的公告或诏书,因用黄色纸张书写而得名。例如:

    • 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张贴黄榜公布录取名单。
    • 元代《元史》记载“遣吕文焕赉黄榜安谕临安军民”,即用黄榜传达安抚命令。
  2. 科举制度中的双重含义

    • 正面意义:多指殿试后公布的进士及第名单(如、3、6),与“金榜”类似。
    • 负面意义:部分现代解释(如)提到,黄榜也可能指成绩不佳的榜单,但这一用法缺乏权威史料直接支持,可能是现代引申或特定地区的用法。
  3. 其他用途

    • 黄榜偶尔代指黄色标签或匾额(如、9),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
    • 现代语境中,个别案例(如)将黄榜用于负面公示(如干部召回名单),属于非传统引申用法。
  4. 文学与历史记载

    • 《西游记》第九回提到“朝廷颁下黄榜,诏开南省”,说明其作为招贤文书的用途。

黄榜的核心含义是古代皇帝的黄色公告,尤其与科举殿试结果相关。其他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元史》《中国民间故事选》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罢顿拜求扳本包装箱博揜承祀触斗蛮争楚腻撮述登秋对打风蹶风雨扶抱敷于散搁案革笥构讦勾抹固命诃察鸿烈黉室郊祭羁管鸡毛蒜皮绩女进行曲久已鸡胸绝收军家怜下辽蓟猎郎藜羹陵室鸾渚偻垢秘检民品侔尊怒目横眉盘夷皮壳皮笑肉不笑善茬汕头市舍间神座设诈涉足适正霜露之辰炭火鼯腊五难巫医夏后启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