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拓跋氏 起于 代 北,俗尚猎,故置猎郎,司宿卫侍从,以豪家子弟有才勇者任之,相当于 汉 代期门郎、羽林郎之类。《魏书·官氏志》:“﹝ 天赐 二年﹞置散骑郎、猎郎。”《魏书·周几传》:“ 几 少以善骑射为猎郎。”《北史·古弼传》:“ 古弼 , 代 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
“猎郎”是北魏时期的一种官职名称,其含义和职能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起源与背景
北魏拓跋氏起源于代北地区,当地有崇尚狩猎的习俗,因此设立“猎郎”一职。该官职主要承担宿卫、侍从等职责,类似于汉代的期门郎、羽林郎,属于皇帝近卫体系。
选任标准
猎郎通常从豪族子弟中选拔,要求任职者具备才能和勇武。例如《魏书·周几传》记载周几因擅长骑射被选为猎郎,而古弼(后受赐名“笔”)也因机敏正直从猎郎起家。
职能与地位
主要负责宫廷护卫和随行事务,兼具军事与礼仪性质。天赐二年(公元405年),北魏进一步细化官职,增设散骑郎、猎郎等职,反映出其禁卫体系的完善。
历史演变
随着北魏汉化改革,此类带有鲜卑特色的官职逐渐被中原官制取代,但作为早期拓跋政权的重要职位,猎郎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军事制度的结合。
猎郎是北魏前期特有的禁卫官职,兼具选拔贵族子弟、维护皇权安全的双重作用,后随时代变迁退出历史舞台。
《猎郎》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猎人”或“狩猎者”,常用于描述专门从事猎取野兽或禽鸟的人。
《猎郎》的部首是“犬”,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
《猎郎》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社会,源于对狩猎活动的称呼。在繁体字中,写作“獵郎”。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中,猎郎通常写作“稜郞”,其中的“稜”是表示猎取、捕捉的意思,而“郞”则表示男子的意思。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他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猎郎,擅长捕猎各种野生动物。
2. 猎郎们在山林间穿梭,寻找猎物的踪迹。
猎狗、猎器、猎场、猎枪、猎物。
猎人、狩猎者、打猎者。
保育员、动物保护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