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闱的意思、北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闱的解釋

(1).明堂的北門。 漢 蔡邕 《明堂月令論》:“古大明堂之禮曰……日入出北闈,視帝節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别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

(2). 明 清 科舉制對 順天 (今 北京市 )鄉試的通稱。《明史·選舉志二》:“其他指摘科場事者,前後非一,往往北闈為甚,他省次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四:“ 諸升之 文思繁富,三赴北闈,不售。” 胡適 《<海上花列傳>序》:“﹝ 韓邦慶 ﹞嘗一試北闈,仍鎩羽而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向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兩類考場之一,需結合古代政治文化背景理解其内涵。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北闱(拼音:běi wéi)指明清兩代設于北京順天府的鄉試考場,與南京應天府舉行的“南闱”對應。其名稱源于“闱”的本義(科舉考場)和方位詞“北”,特指京城所在的北方考場。

例證:

“北闱多顯宦,蓋天子腳下,英才雲集。” ——《清史稿·選舉志》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空間定位

    明代遷都北京後,順天府(今北京)成為北方鄉試中心,稱“北闱”;應天府(南京)則稱“南闱”。兩處考場分别選拔直隸(河北)、山東、山西等地與江南地區的舉人。

  2. 功能差異

    北闱因地處政治中心,考生多含官宦子弟,競争激烈;南闱則以江南文風鼎盛聞名,士子學術功底深厚。二者共同構成科舉雙軌體系。

三、文化延伸與相關詞

四、權威來源考據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清代順天鄉試稱‘北闱’,江南鄉試稱‘南闱’。”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788頁。

  2. 《辭源(修訂本)》

    釋文:“明清科舉,稱順天鄉試為北闱,江南鄉試為南闱。”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考證:“北闱因直隸于京畿,主考官多由皇帝欽點,規格高于外省。”

    來源:劉海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5頁。

五、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北闱”因科舉制度消亡而成為曆史詞,僅見于古籍研究與文史論述,但其反映的古代教育空間分置理念仍具學術價值。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及科舉研究專著,未提供鍊接因需确保來源權威性與實體文獻對應。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上述紙質文獻或國家圖書館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北闱”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2.曆史背景與制度特點

3.地理位置與象征意義

4.相關對比

5.順天府的特殊地位

北闱是明清科舉制度中北京地區鄉試的專稱,體現了政治中心在科舉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因曆史事件衍生出複雜的社會文化意涵。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舉流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選舉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癐癐白媒拔足背曲腰彎播蕩糙米超遷成禽崇阜出搜東漢通俗演義二臣番滾滾封藏鳳食豐祀俘級嘎咕疙巴耕田隊歸愛國宴換心諱谀火頭軍澗芳截沒禁護禁省救焚攫擊隽贍堪布款縫類禡力挺賣爵鬻官命途蹑蹤龐雜切偲群英會熱趕郎三春晖射鬾聲浪神機營柿子金司武算應檀栾鶗鴂銅疊童雞褪淡烏裡八糟纖介之失嚣競骁壯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