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占验星象。《淮南子·兵略训》:“明於奇正,賌阴阳刑德五行,望气候星,龟策禨祥,此善为天道者也。”《汉书·天文志》:“ 元光 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
(2).指观察星象。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惟天文三家不尚占候,唯视北极,揆日候星,廿五廿六,天下莫同。”
“候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òu xīng,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占验星象
指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吉凶或推断人事,属于古代占卜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淮南子·兵略训》中提到“望气候星”,即通过星象变化分析天道规律。这种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如《汉书·天文志》记载汉武帝曾因星象异动询问占星者,占星者将星象与民间疾苦联系起来。
观察星象
泛指对天象的观测行为,与天文活动相关。清代王闿运在《衡阳县志序》中描述“揆日候星”,即指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或指导农事。
此外,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早晨出现的第一颗星星”,象征希望与好运,但这一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
《候星》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等待(候)星星的出现。通常用来形容等待某人的到来或某事的发生。
《候星》的部首为“亻”(人字旁),它包含7个笔画。
《候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的一篇诗歌《采芑》:“候馀子之汤汤兮,肃肃如也。简简如也,悠悠如也。”其中“悠悠”一词即指等待悠久的意思。后来,人们将“悠悠”与星星相连,形成了“候星”的意思。
《候星》的繁体字形为「候星」。
在古代,候星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候星的写法为「侯星」或「侯(候)星」。
1. 昨晚我在街头候星,终于等到了他的出现。
2. 小明每晚都会去河边候星,希望能看到流星划过夜空。
组词:“候月”、“候风”、“观星”、“星空”、“等待”。
近义词:“等待”、“守候”、“盼望”。
反义词:“迎接”、“告别”、“离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