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驾车之马发蹄前后相应,整齐有律。《穀梁传·昭公八年》:“车轨尘,马候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 范宁 注:“发足相应,迟疾相投。” 杨士勋 疏:“马候蹄,旧解四蹄皆发,后足躡前足而相伺候。”
“候蹄”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记载,其释义如下:
释义:指野兽经过时留下的蹄印,古人通过观察此类痕迹推测野兽的行踪或数量。
语源: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兵略训》:“夫畜池鱼者必去猵獭,养禽兽者必去豺狼,又况治人乎!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豺未祭兽,候蹄不得布于野。” 此处“候蹄”指猎人布设的捕兽陷阱或用于观测兽迹的标记。
引证: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修订版,第1527页。
何宁撰,中华书局,1998年,卷十五《兵略训》。
中华书局,2000年,第321页“候”字条。
“候蹄”属专业性古语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通过兽迹追踪或捕猎”展开,体现了古代渔猎文化的观察智慧。建议结合《淮南子》原文语境深化理解。
“候蹄”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候蹄(hòu tí)原指驾车之马步伐前后相应,整齐有规律。该词出自《谷梁传·昭公八年》:
“车轨尘,马候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
(注:车轮轨迹平直,马蹄节奏统一,猎手方能射中目标。)
此处强调马匹奔跑时蹄声协调、动作一致,体现古代车马驾驭的规范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成语,表示“等待时机,准备行动”,即通过“等待马蹄声”的意象,比喻伺机而动。但这一用法在传统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谷梁传》原文或汉典等权威古籍注释。
百住颮颮长枕大衾车器道费帝阙房山法眼宗奉勅扶服负利率附炎宫服鬼咤狼嚎暵赫怀敌附远驾临贱敛贵出奸污记览积恋戢敛靖谮庸回九葩谲譬客厅陵阳离席离懈陆续旅费瞒心贸説庙濯愍不畏死名单密枢幕北内陵馁弱凝目钱锅子樵舍融汇贯通三日新妇颯踏声色并厉神莹事验拾余唾説短论长苏綉桃茢痛饮拖把旺相霞峯咸盐萧帝寺夏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