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驾车之马发蹄前后相应,整齐有律。《穀梁传·昭公八年》:“车轨尘,马候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 范宁 注:“发足相应,迟疾相投。” 杨士勋 疏:“马候蹄,旧解四蹄皆发,后足躡前足而相伺候。”
“候蹄”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候蹄(hòu tí)原指驾车之马步伐前后相应,整齐有规律。该词出自《谷梁传·昭公八年》:
“车轨尘,马候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
(注:车轮轨迹平直,马蹄节奏统一,猎手方能射中目标。)
此处强调马匹奔跑时蹄声协调、动作一致,体现古代车马驾驭的规范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成语,表示“等待时机,准备行动”,即通过“等待马蹄声”的意象,比喻伺机而动。但这一用法在传统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谷梁传》原文或汉典等权威古籍注释。
候蹄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候”和“蹄”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进行介绍,并探讨其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候蹄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止”,其中,“亻”表示人,而“止”表示脚。它由12个笔画组成,其中“亻”部分占用2个笔画,“止”部分占用10个笔画。
候蹄的来源较为复杂,蹄字起源于甲骨文,最早意为“牛蹄”,后引申为动物的脚,如马蹄、羊蹄等。而候字表示等待、守候之意。两者结合起来,意味着等待动物的蹄踏过。
关于繁体字,根据不同地区的使用习惯,可能有不同的写法。通常来说,繁体字会保留更多的笔画和结构,但具体的繁体写法需根据地域和个人的习惯而定。
在古代汉字中,蹄字写法相对固定。在甲骨文时期,蹄字由两个象形的脚形组成,画法较为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蹄字的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样子。
以下是几个使用候蹄的例句:
1. 在黄昏时分,我坐在候蹄的地方等待着远方来临的马匹。
2. 今天我要去牧场看看那些牛、马的候蹄。
关于组词:候蹄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具有相关意义的词组,比如候车、候风、蹄片等。
关于近义词:与候蹄意思类似的词语有等蹄,等候牛等。
关于反义词:候蹄的反义词可根据具体语境而定,比如等候与取消、停歇相对,而蹄字则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以上是关于候蹄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