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贼。 元 王恽 《御史中丞王公诔文》:“訌贼挝死,王度载贞。”
“讧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讧贼”指乱贼,即制造混乱、引发纷争的人或行为。该词由“讧”和“贼”两字构成:
《说文解字》明确“讧”为“溃乱”之意,并引用《诗经》例句,说明其历史渊源。元代王恽的诔文则提供了实际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讧贼(hònɡ zéi)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为揭发坏人、败露罪犯。它的部首是言(讠)和贝,总共有18画。
《讧贼》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据说,贾生因为直言进谏,被宫廷的贼人栽赃陷害。然而,一位好心的官员相信了贾生的清白,并准备揭发那些栽赃陷害他的罪犯。在公堂上,他义正辞严地指责了罪犯的行为,将他们的罪行暴露于众人之前,最终成就了《讧贼》这个成语。
在繁体字中,“讧贼”这个词的写法是「訌賊」。
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有「訌賊」和「訇賊」。
以下是一个使用《讧贼》的例句:
他勇敢面对坏人,讧贼成了他的荣誉。
与《讧贼》相近的成语有「揪心控告」和「揭发罪状」。
相反的意思则是「纵容罪犯」和「庇护恶人」。
讧贼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敢于揭发坏人的行为,维护正义。
别人正在浏览...【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