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雷贯耳的意思、轰雷贯耳的详细解释
轰雷贯耳的解释
[like thunder piercing the ear-speak of sb.'s name] 雷声贯入耳朵。形容人名气大
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元· 郑德辉《王粲登楼》
详细解释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词语分解
- 轰雷的解释 响雷。《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 曹 家百万兵。”《红楼梦》第九六回:“外头轰雷一般,几个小厮齐声答应。” 茅盾 《子夜》三:“轰雷似的一声喝采!”
- 贯耳的解释 .古代刑罚之一。以箭穿耳。《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子玉 復治兵於 蔿 ,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汉书·原涉传》:“诸豪则曰:‘ 原巨先 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辠,於君威亦
网络扩展解释
“轰雷贯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hōng léi guàn ěr
- 字面义:轰响的雷声贯穿耳朵,形容声音极大。
- 比喻义:比喻人的名声或威望极高,广为人知。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元代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六回中也有使用:“孙行者,闻你名如轰雷贯耳。”。
用法与特点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形容人的声名显赫。
- 近义词:如雷贯耳。
- 语体色彩:常见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带有古典文学色彩。
示例
- 现代用法:
“这位科学家的成就早已轰雷贯耳,无人不晓。”
- 古典用法:
“久闻先生才名,今日得见,果如轰雷贯耳。”。
补充说明
成语中的“贯”意为“贯穿”,强调声音或名声的震撼力与广泛传播性。需注意与“如雷贯耳”的细微差异,前者更突出“轰雷”的强烈感。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义解释
《轰雷贯耳》是一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声音巨大、震耳欲聋的情况。
拆分部首和笔画
《轰雷贯耳》的部首是轰字的“车”,笔画为10画;雷字的“雨”,笔画为13画;贯字的“贝”,笔画为5画;耳字的“耳”,笔画为6画。
来源
《轰雷贯耳》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文苑传》:“佳辞所陈,轰雷贯耳。”意为这篇佳作所表达的信息,如同一声巨雷,震耳欲聋。
繁体
《轰雷贯耳》的繁体字为《轟雷貫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轰雷贯耳》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这场演唱会的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简直轰雷贯耳。
2. 那次爆炸声非常巨大,整个城市都被《轰雷贯耳》的声音所震撼。
组词
近义词:声震四方、震耳欲聋、声如洪钟。
反义词:寂静无声、无声无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