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具足戒的意思、具足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具足戒的解释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中国 汉 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 闻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 襄州 龙兴寺 。”亦省作“ 具戒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及 阿难 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天禧 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髮受具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具足戒是汉传佛教术语,指僧侣修行所需遵守的完整戒律体系。该词由梵语"Upasampadā"意译而来,字面意为"圆满成就的戒法",在佛教制度中特指比丘、比丘尼受持的出家戒律。

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1. 戒法完整性:包含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涵盖四波罗夷(根本重戒)、十三僧残等七类罪相,涉及衣食住行、修行规范等全方位生活准则(《佛学大辞典》)。
  2. 修行次第性:作为沙弥戒的进阶戒律,须年满二十岁且通过两年观察期方可受持(《四分律》卷三十四)。
  3. 解脱必要性:佛教理论认为具足戒是成就阿罗汉果的必要条件,《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的修行观。

历史渊源方面,该戒体系源自佛陀制定的波罗提木叉(戒经),经部派佛教时期形成系统条文,公元四世纪通过《十诵律》《四分律》等典籍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协会官网《戒律学纲要》专题)。

当代佛教实践中,具足戒受持需在十位具戒比丘见证下,依白四羯磨仪轨完成(《南山律在家备览》)。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传佛教寺院在保持戒体传承的同时,会根据时代特征调整具体持戒方式(《法音》杂志2023年佛教现代化研讨会综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具足戒是佛教中比丘和比丘尼必须受持的戒律体系,其名称源于“戒品具足”,即戒条完备、能助修行者趋向涅槃。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意义

具足戒又称“大戒”“近圆戒”,是佛教出家众成为正式僧尼(比丘、比丘尼)的核心戒律。受持此戒标志着修行者正式加入僧团,获得僧伽资格。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戒律约束行为,远离罪恶,最终达到涅槃境界。

二、戒条数量与分类

  1. 戒条数目

    • 比丘戒:250条(依据《四分律》)
    • 比丘尼戒:348条(多数文献记载),个别文献提到384条,但高权威来源均以348条为准。
  2. 八类戒律
    具足戒按轻重分为八类:

    • 波罗夷:根本重罪(如淫、盗、杀、妄语),犯者逐出僧团
    • 僧残:次于波罗夷的罪行,需忏悔补救
    • 不定:未明确程度的犯戒行为
    • 舍堕:因贪财物的过失
    • 单堕:日常小戒
    • 悔过:饮食等轻微过失,需向一僧忏悔
    • 众学:服装、威仪等细节规范
    • 灭诤:解决僧团争议的规则

三、受戒条件

四、历史与传承

汉传佛教自隋唐以来主要依据《四分律》受戒,唐代玄奘等僧人亦遵循此制。受戒仪式需在僧团中完成,通过羯磨法确认资格。

五、与其他戒律的对比

具足戒区别于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也不同于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其戒品更完整,约束范围涵盖身、口、意三业。例如,沙弥仅需守十戒,而比丘需守250条,体现了修行层次的递进。

如需了解具体戒条内容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四分律》原文或佛教律宗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榜字八铢钱嬖惑逋逸齿穷淳俗待问耽饮点集二道番族丰庞浮菱服畏改政移风官服贵诞豪干暴取好古荷包横眉瞪目弘彰花罗花嘴利舌辉光虎落平川矫世励俗积膘孑盾金气开道开濬连堤陵邑满把谩駡弭锡墨卷飘风骤雨窃桃儿秋请遒泽企想阙翟扰毅荣宴锐角苫眼铺眉轼怒鼃誓死不渝水宋丝縧讨正通秀驮架晩出苇然飨燕綫民下下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