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丞郎的意思、丞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丞郎的解释

唐 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臣伏见国家公卿将相之具,选於丞郎、给舍之材。”《旧唐书·刘栖楚传》:“﹝ 楚 ﹞俄又宣授刑部侍郎。丞郎宣授,未之有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所谓丞郎,谓左右丞、六曹侍郎也。尚书虽序左右丞上,然亦通谓之丞郎,犹今言侍从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丞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的复合称谓,主要包含“尚书丞”与“侍郎”两类官职的合称,其具体内涵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汉代尚书有丞、郎之分,丞为主管文书佐助尚书的官员,郎则为尚书属官,负责起草文书、处理日常事务。至唐代,丞郎的职责进一步分化,如《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指出,唐代尚书省下设左右丞,辅佐尚书仆射管理六部,而侍郎则成为六部副职,地位显著提升。

从职级来看,《中国官制大辞典》记载丞郎在唐代属于四品至五品官职,其中左右丞为四品上,六部侍郎为四品下。宋代沿袭唐制,但增设员外郎等职位,丞郎的职能逐渐向具体行政部门倾斜。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以后“丞郎”作为特定官职称谓逐渐淡化,但明清时期仍保留侍郎作为六部副职的设置。

这一官职体系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细化进程。汉代至唐代的职能演变,印证了《文献通考》所述“尚书权重,丞郎分职”的行政分工特点。相关研究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丞郎”是唐代官职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唐代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统称。尚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核心机构,其左右丞(正四品)分管省内事务,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侍郎(正四品至从三品)则辅助尚书管理各部政务。

  2. 涵盖范围的特殊性
    虽然“尚书”官职在左右丞之上(如六部尚书为从二品),但因其与丞、侍郎同属尚书省高层,有时也被泛称为“丞郎”。例如《旧唐书》记载刘栖楚被授“刑部侍郎”时,特别提到“丞郎宣授,未之有也”,凸显侍郎亦属丞郎范畴。

  3. 历史背景与职能
    丞郎是唐代选拔高级官员(如公卿、将相)的重要来源。如白居易在《大官乏人策》中提及,国家高层人才多从丞郎及给事中、中书舍人中选拔。此外,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也佐证了这一官职结构的延续性。

  4. 文献例证
    唐代潘孟阳曾任户部侍郎(丞郎之一),其母通过观察同僚衣着判断其仕途潜力,衍生出成语“惨绿少年”,侧面反映丞郎群体的社会地位。

“丞郎”是唐代中央行政体系中的高阶官职集合,涵盖尚书省核心要职,对唐代政治运作和人才晋升具有关键作用。需注意这一称呼主要通行于唐代,后世(如宋代)仅作历史追溯时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宝橱拜倒辕门崩陷变互瞠然窗眼逴龙刺启从理入口打醉眼子颠当分歧浮尘负金伏寇高絙伎晷景锅台寒带赫晔家鸡讲閲角奔加沙洁诚击均冀马警卡久安长治口孽郎臣量规灵威领选淋漓尽致六衢买田阳羡绵濛虐士凝滑暖洋洋朴心普洱茶挈揽侵滥缺衽驱虏受命于天四味果私族缩项鳊藤椅贴律望岁五门无所用之霞表孝慕狭乡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