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考的意思、汾阳考的详细解释
汾阳考的解释
唐 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 汾阳郡王 郭子仪 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 二十四考中书令 ”。
词语分解
- 汾的解释 汾 é 〔汾河〕水名,在中国山西省。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汾阳考”是一个历史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唐代官员考绩制度及名将郭子仪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词义来源
“汾阳考”指唐代汾阳郡王郭子仪担任中书令期间,主持官员考绩达二十四次的事迹。唐代规定,京官和外官每年需接受考绩(即政绩考核),由考功郎中负责具体工作,并另派两名高官共同主持。郭子仪因长期担任此职,且功勋卓著,故称“汾阳考”。
2.历史背景
- 考绩制度:唐代官员考核分“四善二十七最”,根据德行、才能、政绩等评定等级,影响升迁或贬谪。
- 郭子仪的身份: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将领,受封汾阳郡王,官至中书令(宰相),德高望重,故多次被委以考绩重任。
3.相关典故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同一典故的另一种表述,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指他主持考绩二十四次,成为功绩显赫的象征。
4.现代引用
该词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借指长期担任要职且功绩卓著的人物,或形容考核制度的严格与权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考绩制度或郭子仪生平,可参考《旧唐书》等史料,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的详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汾阳考》一词是指古代中国经学家孔颖达所撰写的一本书籍,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书《诗经》进行注解和解释。下面是关于《汾阳考》的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汾阳考》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水”、“田”、“心”、“身”四个部首,共有14个笔画。
来源:《汾阳考》是孔颖达在北周时期创作的。他的字号为汾阳,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汾阳考》。
繁体字:《汾阳考》的繁体字书写为「汾陽考」。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可以参考《說文解字》等古籍中对于每个字的写法。
例句:《汾阳考》中有丰富的注解和解释,以下是一个例句:“岂志余殚竭慕别,何异司马功第砺。”
组词:《汾阳考》不是一个常见的用于组词的词汇。
近义词:《汾阳考》是一个独特的词汇,暂无与之含义完全相同的近义词。
反义词:《汾阳考》是一个特定的书名,暂无与之相反的词汇。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如果对其他问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