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梁 衡山侯 萧恭 和 定襄侯 萧祗 的并称。《南史·张缵传》:“ 定襄侯 祗 无学术,颇有文性,与兄 衡山侯 恭 俱为皇太子爱赏。时 纘 从兄 謐 聿 并不学问,性又凡愚。 恭 祗 尝预东宫盛集,太子戏 纘 曰:‘丈人 謐 聿 皆何在?’ 纘 从容曰:‘ 纘 有 謐 聿 ,亦殿下之 衡 定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人称…… 定襄侯 祗 、 衡山侯 恭 为 衡 定 。”
(2).犹评定。 郭沫若 《斥反动文艺》:“今天是人民的革命势力与反人民的反革命势力作短兵相接的时候,衡定是非善恶的标准非常鲜明。”
“衡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核心解释
指通过衡量、判断来确定事物的真实情况或价值,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评估和确认。由“衡”(衡量、判断)和“定”(确定、评定)组合而成。
例句:面对复杂问题,需多方“衡定”后再做决策。
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可表示对是非善恶的评定。例如郭沫若曾用该词表达对文艺标准的判断。
指南朝梁代的两位侯爵——衡山侯萧恭与定襄侯萧祗的并称。此用法源于《南史·张缵传》,后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考据中也提及。
衡定,字义为衡量、确定、判断。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优劣、真假等。
衡定的拆分部首是 行,并且由12个笔画组成。
“衡定”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邹衍在《周易注》中创造的一个词汇。
“衡定”的繁体字为 "衡定"。
古时候汉字"衡定"的写法稍有不同,"衡"字只有一个短竖在上方,"定"字的上方写法与现代稍有差异。
1. 这位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迅速衡定一个学生的水平。
2. 在审判中,法官需要全面搜集举证材料,以便准确地衡定被告的罪行。
1. 衡量:对事物进行评估或判断。
2. 定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
3. 衡器:用于衡量物体重量的器具。
判定、评定、判断。
摇摆、犹豫、不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