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教的意思、顿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教的解释

(1).佛教各宗派对其教主 释迦牟尼 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国如华严宗判为“五教”,“顿教”居第四位,指不设位次、不依言辞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天台宗列为“化仪四教”之首。《景德传灯录·闍夜多》:“后至 罗閲城 ,敷扬顿教。”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天台宗》:“化仪四教,首先是顿教,大乘圆满教理直下全提。”

(2).指禅宗六祖 慧能 创立的南宗法门。《坛经·付嘱品》:“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禅宗顿教, 慧能 是创始人。”参见“ 顿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教,作为佛教术语,尤其在汉语佛教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哲学与修行内涵。它主要指一种主张通过瞬间觉悟、当下证得佛果的教法体系,与强调循序渐进修行的“渐教”相对立。以下从汉语词典及佛教义理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顿教(Dùn Jiào)

指佛教中主张修行者无需经历长期渐进的阶次,而是通过直指心性、当下顿悟即可成就佛道的教法门径。其核心在于“顿悟”,即刹那间的彻底觉悟,破除无明,见性成佛。

来源依据:

该定义基于佛教经典《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六祖惠能提出“顿悟见性”之说,强调“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参考:

惠能《六祖坛经·般若品》:“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二、起源与发展

  1. 禅宗的核心标识

    顿教思想由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系统阐发,成为南宗禅的标志。惠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否定繁琐经教与次第修行,推动禅宗本土化与平民化。

    参考: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

  2. 华严宗的判教体系

    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将佛教教法判为“五教”,其中“顿教”特指不依言辞、直显真如的教法(如《维摩诘经》),与禅宗顿悟说相呼应。

    参考:

    法藏《华严五教章》:“顿教者,唯是顿显顿成,不立阶位。”


三、核心思想与特点

  1. 顿悟成佛

    主张众生本具佛性,迷悟仅在一念之间。通过善知识点拨或机缘触发,可瞬间觉悟自性,如“桶底脱漏”。

    参考:

    《楞伽经》:“自性清净心,顿现一切法。”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强调超越经典文字与逻辑思辨,以心印心,直契实相。如禅宗公案“拈花微笑”,即象征顿教的心法传承。

    参考:

    道原《景德传灯录》载佛陀“拈花示众”典故。

  3. 平等观与简易性

    认为一切众生皆可顿悟,破除修行阶次差别,简化修行形式(如反对坐禅苦行),契合中土“直截根源”的文化倾向。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六祖坛经》

    中国唯一称“经”的祖师著作,系统阐述顿教思想,如:“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来源:

    敦煌本、宗宝本《坛经》现存于《大正藏》第48册。

  2.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

    对顿渐二教有明确分判:“顿教者,顿显顿证之宗;渐教者,渐修渐悟之门。”

    来源:

    收录于《大正藏》第48册。

  3. 学术研究支持

    现代佛学研究确认顿教为中国禅宗的核心贡献,如任继愈《中国佛教史》指出:“惠能南宗以顿悟为旗帜,开创了禅宗新纪元。”

    参考: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五、与渐教的辩证关系

顿教虽强调瞬间觉悟,但并非否定修行。惠能提出“顿悟渐修”,即悟后仍需保任心性(如“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后世禅宗更以“顿悟”为纲,融合“渐修”实践,形成圆融体系。

参考:

印顺《中国禅宗史》:“顿悟是理入,渐修是行入。”


顿教是以“当下觉悟”为核心理念的佛教修行观,由禅宗六祖惠能发扬光大,并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思想与实践。其价值在于破除形式束缚,直指人心解脱,成为汉语佛教哲学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顿教”是佛教术语,同时也有引申的汉语成语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佛教术语解释

  1. 判教体系中的定义

    • 华严宗将佛陀教法分为“五教”,其中“顿教”位列第四,指不依赖渐进修行、直接顿悟教理的经典(如《维摩经》),强调超越文字和阶次。
    • 天台宗将其列为“化仪四教”之首,认为顿教是大乘圆满教法的直接呈现。
  2. 禅宗南宗法门

    • 特指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主张“顿悟成佛”,即通过直指心性的方式瞬间觉悟,区别于北宗神秀的渐修法门。
  3. 核心特点

    • 强调无阶次、不依言辞,通过心性体认直接契入真理,典型经典包括《坛经》《维摩经》。

二、汉语成语含义

作为成语时读作“dùn jiào”,形容突然领悟道理,如“他经点拨后顿教,豁然开朗”。此用法侧重描述瞬间开悟的状态,与佛教义理有相通之处。

三、词源与结构


以上内容综合佛教判教体系、禅宗思想及汉语语义,需注意佛教解释与日常成语用法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艾酒鞍马巴汉闭厄拨火棒不朽残芳辞博粗夯翠眊大丑钉灵斗劲短吨锻矢夺其谈经饭蔬饮水非觊覆阅规弼郭李河洛画眉人秽谈狐袖假楼兼程前进缄护见原脚指头解放前进孰畿邑峻絶卡式录音机烂若披掌乐句愣神寥唳龙阶罗禁猡猡猫鼠同乳弭合目空四海亲校睿文神仓生死攸关蛇皮癣师宜手示司明淘真图件洼子五风物换星移悟门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