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午朝的意思、午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午朝的解释

指皇帝中午登朝议事。多行于 明 朝。 明 黄瑜 《双槐岁钞·午朝奏事》:“ 景泰 中,午朝许大臣造膝奏事,面决可否,即施行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闻禁中近习划龙船,朝下即事射鱼,酣笑为乐,或日昃始休。奈何,予因有午朝之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午朝指中国古代帝王在正午时分举行的朝会仪式,是封建王朝处理政务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核心含义包括:

一、基本定义

“午”指日中时分(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朝”即君臣会面议政。合称指帝王在午间召见臣僚、听取奏报或颁布诏令的宫廷制度。该仪式多用于处理紧急事务或补充早朝未尽事宜,常见于唐、宋、明等朝代。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

二、制度特征

  1. 时间灵活性

    区别于固定于清晨的“常朝”,午朝多因政务需求临时召集,如明代《明会典》记载“有急务则奉天门午朝”,体现应急处理机制。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01年)

  2. 礼仪简省性

    仪式规模小于早朝,通常仅核心官员参与,如《明史·礼志》载“午朝惟翰林院、六科及近侍官奏事”,流程更为高效。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三、功能演变

唐代午朝以议政为主,宋代渐重经筵讲学,至明代成为监察官员呈递奏疏的关键渠道,如《万历野获编》载“午朝许科道官面奏”。清代因满汉双轨制逐渐废止。来源:《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四、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帝王勤政,如白居易《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隐含对玄宗荒废午朝的讽喻。来源:《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午朝”是古代帝王在中午时段举行的朝会制度,主要用于处理政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午朝指皇帝在正午时分登朝议事,属于古代朝会形式之一。该制度多见于明朝,通常允许大臣当面奏事并快速决策。

  2. 历史背景与实施

    • 朝代特点:明朝文献如《双槐岁钞·午朝奏事》记载,景泰年间午朝成为惯例,大臣可“造膝奏事”,皇帝当场裁决并执行。
    • 时间安排:与早朝形成互补,部分史料提到因帝王沉迷娱乐(如射鱼、划船),午朝曾被提议以加强政务处理效率。
  3. 词语结构

    • “午”指正午时段,“朝”(读cháo)意为朝会或朝廷,合称强调时间与仪式的结合。
  4. 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午朝可比喻事件的关键阶段或高潮,但此用法较少见,多保留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

如需查看更多实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双槐岁钞》《水东日记》等明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蚌子秉道冰籁惨然不乐除陛出顶楚王此他错事大臣待待儿打鸣儿貂鼠底数法玛返返放宽飞荣風操風火事腐化共釂官荒黄冕环子囫囵课齎贷金褭蹄金镒酒缸钜人伦类髦蔽民营企业牛革牛郎星逆阉盘点爬窝破斧缺斨清脆轻靡庆誉遒密柔厚三惠绳缨神跱石钵收使书架顺欲缩退索苇唐弓铜腥微磬纬萧相复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