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莼的意思、吴莼的详细解释
吴莼的解释
吴 地的莼羹,以美味著称。 晋 张翰 , 吴 人,因见秋风起,乃兴莼羹鲈脍之思。后以指故乡风味之食品。见《晋书·文苑传·张翰》。 元 周权 《次韵徐景端席上》:“且安粗糲槃涧濵,未厌紫豉羹 吴 蓴。” 清 曹寅 《贺新郎·与桐初6*夜话分韵》词:“千里 吴 蓴凉沁肺,论掇皮真可成风雅。”
词语分解
- 吴的解释 吴 ú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6*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姓。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莼的解释 莼 (蒓) ú 〔莼菜〕多年生水草,浮在水面,叶子椭圆形,开暗红色花。茎和叶背面都有黏液,可食。简称“莼”。 (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吴莼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吴莼"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特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所产的莼菜羹,并承载着深切的思乡归隐之情。其详细释义如下:
-
本义与核心意象:
- 吴地莼羹:字面上指吴地(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出产的莼菜所做的羹汤。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其嫩叶和茎可食用,口感滑嫩,是江南地区的特色食材。制作成的羹汤即为“莼羹”。
- 典故来源(核心):此词的文化意义主要来源于《晋书·张翰传》的记载。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时,因见秋风起,思念起故乡吴地的菰菜(茭白)、莼羹和鲈鱼脍,感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归乡。这个典故被称为“莼鲈之思”或“季鹰归”。
- 象征意义:因此,“吴莼”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本义,成为思念故乡、向往自由闲适生活、追求本真性情、淡泊名利、渴望归隐的象征性意象。它寄托了士大夫阶层对官场羁绊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文学中的运用:
- 自张翰之后,“吴莼”(或“莼羹”、“莼鲈”)成为历代诗词歌赋中常用的典故,用以表达思乡之情、归隐之志或对江南风物的怀念。
- 例证:
- 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虽非直接写莼,但化用同典)。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直接引用典故)。
- 陆游《初冬绝句》:“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提及莼羹相关风物与归思)。
“吴莼”一词,源自晋代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其基本含义指吴地特产的莼菜羹。然而,其深层含义和主要使用场景在于象征深切的思乡之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和归隐意象。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对“莼羹”及“莼鲈之思”典故的释义。可参考在线版如 汉典 (搜索“莼羹”、“莼鲈之思”) 或 大型辞书数据库。
-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张翰传》(原始典故出处):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或权威古籍数据库如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搜索《晋书》张翰传)。
- 历代诗词用例(如李白、辛弃疾、陆游作品):
来源:权威文学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词》,或可靠古籍网站如 古诗文网 (搜索相关诗句)。
网络扩展解释
“吴莼”一词中的“莼”指莼菜(一种水生植物),而“吴”指代古代吴地(今江浙一带)。结合文化背景和搜索结果,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
植物属性
莼菜是多年生水草,叶片椭圆形,茎叶有黏液,可食用,口感滑嫩,常用于做羹汤。吴地湖泊众多(如西湖),盛产莼菜,故称“吴莼”。
-
地域与文化象征
“吴莼”常与吴地风物关联,象征乡土特色美味。例如成语“紫豉羹吴莼”即用“吴莼”代指江南特产,表达对故乡风味的眷恋。历史上亦有“千里莼羹”典故,以莼菜寄托思乡之情。
-
文学引用
元代周权诗句“未厌紫豉羹吴莼”中,“吴莼”既是食材,又承载地域文化意象,体现文人雅士对简朴乡味的推崇。
总结来看,“吴莼”不仅指吴地莼菜,更延伸为具有文化意蕴的符号,常用于诗词、典故中表达乡土情结或简淡之趣。
别人正在浏览...
帮同必固并放补敝起废财匮力绌茶末逞肆啜吒单位吊鹤度长絜短发业封火抚时感事干点告示各得其所共具归谊寒蝉仗马呼庚癸惠口会试燋熬角鹿罽车矩彟军列枯瘦敛弛龙化虎变龙亢迈衆霶霈钱帖峭健七十二行扰搅人工授精荏菽入林三牧善友胜谈士礼石研首相顺默逃闪天苑填字谜王范万千微机文榭五色衣享祀纤仄谐熟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