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魏颗结草 ”。
“魏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不同文献解释综合理解:
源自“魏颗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晋国将领魏颗未按父亲临终遗命将宠妾殉葬,而是将其改嫁。后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时,一位老人(宠妾之父)结草绊倒杜回,助其获胜。因此,“魏草”引申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的象征。
字面含义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提到“魏草”可指“草木茂盛”或“字迹潦草”,但缺乏文献佐证,可能与字形联想有关。
构词解析
在正式语境中,建议采用“魏颗结草”的典故含义,表示感恩图报。若涉及书法、植物等场景,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其他引申义。
《魏草》(wèi cǎo)是一种艺术手法,即以魏晋时代的书法作品为模式而创作的草书。它的主要特点是筆画繁乱、连绵,形态奔放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魏草》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魏” (魚)和“草” (艸)。其中,“魏”是四划部首,它的笔画数是五;“草”是艸草字头,它的笔画数是六。
《魏草》这个词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北魏王朝和南朝魏时期,魏晋时代的书法家对汉字书写进行了独特的创作。繁体字“魏草”在写法上与简化字并无差异。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到《魏草》这个词,它的书写方式在繁体字上可能会体现出古代汉字的一些特点,如更细腻的笔触和更复杂的结构。
1. 他的书法作品采用了《魏草》的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2. 这幅《魏草》的字画展示了书法家的独到造诣。
组词:魏风、草书、魏晋
近义词:魏体、魏碑、草隶
反义词:楷书、隶书、篆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