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炬。《文选·扬雄<甘泉赋>》:“扬光曜之燎爥兮,垂景炎之炘炘。” 吕延济 注:“言宫观华饰,扬其光曜,燎爥於上,日光下照之,炘炘然与热气同盛。”
“燎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说明:
基本释义
该词指“烛炬”,即蜡烛或火炬,多用于形容燃烧的光亮。例如《甘泉赋》中“扬光曜之燎爥兮”一句,通过“燎爥”描绘了宫殿装饰的华美与光芒的炽盛。
读音与字形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的《甘泉赋》,吕延济注解时提到“燎爥”象征燃烧的火光与日光相映,强调其炽热明亮的意象。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诗文,描述祭祀、庆典等场合的灯火或自然光景的壮丽,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文选·甘泉赋》原文及注释。
燎爥(liáo zhǒng)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用火点燃。它有着火焰摧毁、烧毁的含义。
燎爥由两个部首组成:火(huǒ)和爿(biān)。它共有12个笔画。
燎爥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由古代的金文演变而来。在繁体字中,燎爥的形态为「燎」。
在古时候,燎爥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它的结构和现代写法相似。古代人们使用毛笔在纸上书写汉字,所以字形稍有差异。
1. 为了驱赶蚊虫,他用火燎爥了一些草木。
2. 这场大火将整个森林烧成了灰烬,燎爥了所有的生命。
燎爥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形成新的词组,如燎火(liáo huǒ,用火点燃)、燎原(liáo yuán,比喻引起大规模的事件或事态)、燎燎(liáo liáo,形容火势旺盛)。
燎爥的近义词可以是燃烧、燃烤,而反义词可以是熄灭、扑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