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惶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菱角》:“ 成 ( 胡大成 )窜民间,弔影孤惶而已。”
“孤惶”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常见于描述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例如:
战乱中百姓流离,孤惶无依,唯见残垣断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孤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孤独恐惧,感到失落和迷茫。
《孤惶》由两个部首组成:孑部和忄部。
孑部读音为"jié",忄部为"心"。
《孤惶》共有12画。
《孤惶》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孑部象形,表示一个人单独孤立的样子;忄部为"心"的变体,表示内心的情绪。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在内心感到孤独和恐惧。
《孤惶》的繁体字为「孤惶」。
《孤惶》在古代有些不同的写法。如:「孤鎬」、「孤慌」等。
1.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感到孤惶无助。
2. 失去亲人的她整日里都感到孤惶不安。
1. 孤舟:形容一个人孤独地驾驶小船。
2. 惶恐:形容内心恐惧和不安。
3. 孤单:形容一个人独自一人。
1. 孤单:强调一个人独自一人,缺乏伴侣或陪伴。
2. 寂寞:强调内心的孤独和无聊。
3. 迷茫:强调对事物的不确定和困惑。
1. 幸福:与《孤惶》相反,指心灵上满足和快乐。
2. 安心:与《孤惶》相反,指内心平静和安定。
3. 安稳:与《孤惶》相反,指没有困扰和忧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