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民不胜租赋而逃。王曰:‘但令田在,何忧无穀!’命营田使 邓懿文 籍逃田,募民耕艺出租。” 宋 叶适 《宝谟阁直学士赠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公以见种实税均其荒莱,民愿佃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復。”《宋史·食货志上一》:“ 江 东转运司根括到逃田一百六十顷一十六亩, 两浙 根括到四百五十六顷,召人出租,专充今年增屯戍兵衣粮。”
“逃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综合理解:
发音:táo tián
基本解释:指逃离农田或农村生活,常形容人们放弃农业、追求城市或其他发展机会的行为。
定义:指因田主逃亡而无法征收赋税的土地,属于古代经济史中的概念。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词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历史辞典。
《逃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逃跑出去的人逐渐变得如饿狼般凶恶。原本指的是牧民狩猎之后的狼逐渐变得狡猾凶恶,后来引申为人类因逃亡而变得凶恶残忍。
《逃田》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从左到右的「辶」和「田」,其中「辶」是部首「辵」的简化形式,表示走路的意思;「田」表示稻田、农田。
《逃田》这个词的总笔画数是13画。
《逃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中。
《逃田》的繁体字为「逃田」。
古时候《逃田》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他曾是个温顺的人,可是在流浪多年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田》。
逃亡、逃窜、田地、田园、田野、田埂
背离、逃跑、出走
归田、回归、安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