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查询。形容决狱之慎重。《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 王肃 注:“一曰讯羣臣,二曰讯羣吏,三曰讯万民也。”《魏书·刑罚志》:“小大必以情,哀矜而勿喜,务於三讯五听,不以木石定狱。”参见“ 三刺 ”。
“三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词语,主要含义为多方查询以慎重决狱,强调通过多次询问不同群体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三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需经过三次不同对象的询问,分别向群臣、群吏和百姓征求意见,以核实案情、避免误判。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司法对慎刑的重视()。
现代语境中,“三讯”可引申为通过多次求证确保准确性的行为。例如在重要决策或信息核实中反复确认细节()。
多用于描述司法慎重或强调严谨求证的态度,如:“处理重大案件需效法三讯精神,避免草率定论。”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引申义,如需查看完整文献原文,可参考《孔子家语》《魏书》等史料。
《三讯》是一个由“三”和“讯”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对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行三次询问或审讯。
《三讯》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言”,其中“一”代表了事物的数量,“言”代表了语言。它的总共有七个笔画。
《三讯》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说文解字》等。它是一种描述古代审讯方法的词语,用以强调重复询问或审讯的过程,以确保所得到的信息的准确性。
《三讯》的繁体字为「三訊」。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三讯》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字形的一致性。
1. 在古代,对于破案时的嫌疑人,常常会进行三讯,以验证其供述的真实性。
2. 民警连续三次对嫌疑人进行三讯,最终才得出了犯罪事实的真相。
三问、三审、审讯、问讯
审讯、盘问、审查、审视
信任、相信、放过、宽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