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傲兀的意思、傲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傲兀的解释

犹傲岸。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以傲兀无检者为大度,以惜护节操者为涩少。”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 清 赵翼 《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平生负傲兀,恃有藜莧腹,咬得菜根断,颇以鄙食肉。”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 雪芹 至中年,乃至贫居西郊,啜饘粥,但犹傲兀,时復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盖亦此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傲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人高傲不屈、特立独行的神态或性格。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一种超脱世俗、卓然不群的姿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解释:

    • 高傲特立:形容人态度高傲,不随流俗,性格刚直不屈,有卓然独立的气概。常指在困境或世俗压力下依然保持尊严和节操的姿态。
    • 来源依据:此释义是《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的核心解释。它强调了一种不屈服、不媚俗的精神状态。
  2. 词义分解与引申:

    • “傲”:指骄傲、高傲、自负。这里并非完全贬义,更侧重于一种不卑躬屈膝、不轻易妥协的骨气。
    • “兀”:本义指高耸突出,引申为挺拔、特立、不动摇。在此词中,“兀”强化了“傲”的姿态,使之显得更加突出、坚定和不可动摇。
    • 整体引申:两字结合,不仅形容外在神态的高傲,更强调内在精神的独立、坚定和不随波逐流。常带有一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睥睨世俗的意味。
  3. 用法与语境:

    • 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气质或神态。
    • 常见于描写文人、志士在特定环境(如困顿、乱世)中表现出的不屈品格。
    • 例如:“他虽身处陋巷,却依然傲兀自持,不为五斗米折腰。”
    • 来源依据:该词的典型用法在历代文学作品和人物评述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4. 出处与例证:

    • 该词较早可见于古代文献。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

      “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罴。” (《寄崔二十六立之》)

    • 此处的“傲兀”生动描绘了诗人(或诗中人物)在考场中高傲不屈、卓然独立的神态。
    • 来源依据:韩愈此诗是“傲兀”一词的经典用例,被《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引用作为书证。

“傲兀”一词精准地刻画了一种融合了高傲、独立、不屈、特立独行等特质的精神风貌。它超越了简单的“骄傲”含义,更强调在压力或逆境中保持尊严、坚守原则、不随俗浮沉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士人风骨。其权威释义主要参考自《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傲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ào wū(部分网页标注为“ào wù”,但更权威的注音为前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指高傲不屈、倨傲不羁 的性格或态度,与“傲岸”含义相近。形容人在言行中表现出超然独立、不随流俗的姿态,常带有贬义色彩,但也可用于褒义语境中强调气节。

2.词源与用法

3.近义与反义

4.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描述文人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的气节,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批评“傲兀无检者”标榜大度,实为失节。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如、4的详细古文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里斯托芬八砖学士鄙邑不识闲儿吃钉子舂人出鬼垂纶炊事员搐搦出有入无祠庙大意等位底粪杜陵风雨手笃禄独女,独女儿峨眉山放量釜底游魂回马间隙急方惊慌绝对刻苦钻研空船夸恣昆仑子镣鎌令旨露天通事吕氏春秋冒牌眄遇叛镇翩幡譬若棋丸雀环入说撒鞋伤心蒿目失道寡助世模时务策态状桃神藤杯铁黑侻陋外父未决猬鼠鹜角黍无諐五云车小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