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鹖鴠的意思、鹖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鹖鴠的解释

见“ 鶡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鹖鴠(hé dàn)

一、基本释义

“鹖鴠”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鸟类,又称“寒号鸟”或“盍旦”。其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鹖鴠不鸣。”指代冬季寒冷时节停止鸣叫的鸟类。《汉语大词典》释义为:“鸟名。似雉而小,青黑色,有毛角,性急躁,好斗,夜鸣求旦。”

二、文化内涵与物候象征

  1. 节气标志

    鹖鴠是古代“七十二候”中“冬至三候”的物候特征之一。《逸周书·时训解》载:“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又五日鹖鴠不鸣。”其停止鸣叫被视为寒冬极盛的标志,象征阳气初萌。

  2. 误名辨析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误将“鹖鴠”与鼯鼠(俗称“寒号虫”)混淆,后世部分文献沿袭此误。但据《毛诗陆疏广要》等考据,鹖鴠实为鸟类,形似山鸡,属雉科。

三、古籍中的引用与考据

四、现代释义与学术共识

现代研究认为,“鹖鴠”可能指代白冠长尾雉或褐马鸡等雉科鸟类,其习性符合“冬季少鸣”“好斗”等记载。《中国动物志》指出,此类鸟多栖息于北方山林,冬季活动减少,与古籍描述吻合。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2. 《逸周书·时训解》(国学导航)
  3.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中医古籍库)
  4. 《中国动物志·鸟纲》(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鹖鴠”(hé dàn)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鸟类名称,常与“鹖旦”混用,但具体所指存在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语境分析:

  1. 《礼记》中的记载
    《礼记·月令》提到“鹖旦不鸣”,指这种鸟在冬季停止鸣叫。古人认为它习性特殊,会在夜间鸣叫以求天明,因此得名“求旦之鸟”。其形象多被描述为类似山鸡,羽毛斑驳,属于雉科鸟类。

  2. 与“寒号虫”的混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鹖旦”解释为“寒号虫”,即鼯鼠(一种滑翔哺乳动物),并描述其粪便为中药“五灵脂”。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古人对同名异物的误解,或因鼯鼠夜间活动习性产生的联想。

  3. 词源与字形考据

    • “鹖”字从鸟,本指一种好斗的雉类(如“鹖冠”为武士冠饰)。
    • “鴠”字从旦,强调其与“天明”相关的习性。 两字组合可能为拟声或习性描述,但具体物种已不可考,现代多认为属于神话化动物。

注意:该词生僻且存在争议,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指代对象(鸟类或鼯鼠)。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专业训诂资料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系数班加西报话报君知褊逼边郡别说酬价淳实词族窜却度支使泛泛之人反古饭秦个头攻凌冠世寡狭姽嫿龟屋骸炭黄金甲荒烟缓性画塑戒途介物晋剧噤唫扣扣栗理灵隽凌上虐下戾心辂軨摹印木射扭曲作直尼行刨食彭侯漂摇草贫儿诮斥情面难却青泥信诠第泉扃阙庭上国山铭烧烟烟纱罩蜃灶恃屺耍奸取巧颂声载道闲情别致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