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躃的意思、号躃的详细解释
号躃的解释
见“ 号擗 ”。
词语分解
- 号的解释 号 (號) à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号青莲居士”)。 标志:记号。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扬言,宣称:号称(a.名义上是;b.
- 躃的解释 躃 ì 古同“躄”。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号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其详细含义可从字义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解释:
-
词义解析
- 号 (háo): 本义指大声喊叫、呼喊,引申为大声哭喊、痛哭。
- 躃 (bì): 通“躄”。本义指腿瘸、跛脚。引申为仆倒、跌倒。在表达强烈情感(尤其是悲痛)的语境中,“躃”常指因极度悲伤而捶胸顿足、跌倒在地的动作。
- 号躃: 因此,“号躃”是一个联合式复合词,生动描绘了因极度悲痛而放声痛哭、捶胸顿足甚至跌倒在地 的情状。它强调的是一种极其哀伤、难以自持的哭丧行为。
-
古籍用例与来源
该词主要见于古代史书或文献中,用于描述人物遭遇重大变故(如亲人去世、国破家亡)时的极度悲恸反应。
- 《后汉书·窦皇后纪》: “及太后崩,乃号躃诉天,称冤自毙。” 此句描述了窦皇后在太后去世后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捶胸顿足以致仆倒的情景。
- 《晋书·孝友传·王裒》: “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乡人号躃奔赴者千余人。” 这里描述了乡邻听闻王裒被害后,成群结队地捶胸顿足、痛哭奔丧的场面。
-
用法与语境
“号躃”通常用于非常正式的书面语或历史叙述中,描绘的是最高程度的悲伤表达,远超一般的哭泣(“泣”、“哭”)或哀号(“号哭”)。它包含强烈的肢体动作和情感宣泄。
-
现代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号躃”一词已基本不再使用,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表达类似极度悲痛的情感,现代汉语常用“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等词语或短语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作为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对“号躃”的词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并引用了《后汉书》和《晋书》的例句作为书证。这是解释该词最核心的学术依据。
- 《后汉书》 (范晔撰):提供了“号躃”一词的早期经典用例(窦皇后事),是理解该词历史语境的重要文献。
- 《晋书》 (房玄龄等撰):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用例(王裒事),进一步印证了该词的含义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号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1.基本释义
“号躃”指因极度悲伤而痛哭并捶胸顿足的行为,常用于形容人在丧亲或重大悲痛中的表现。该词是“号擗”的异体写法,两者意义相同。
2.引证与用例
- 古籍中可见相关记载,如《梁书·简文帝纪》描述“攀慕号躃,厝身靡所”,《陈书·始兴王叔陵传》提到“圣躬号擗”,均用于表达哀痛至极的情感状态。
3.结构与关联词
- “号”指大声哭喊,“躃”(同“躄”)意为顿足,组合后强化了动作的激烈性。
- 近义词包括“号啕”“捶胸顿足”,但“号躃”更侧重肢体动作与情感宣泄的结合。
4.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文言语境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情感色彩。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相关词语演变,可参考《梁书》《陈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包藏北至表面张力称计愁煎炊灼除陌钱打断大发雷霆大共名地鳖丁令威冻笋东土山风雨衣汾王甘乐共姜寡德古妆孤尊好寿鹤辂横驱泓宏滑车护航降礼蹇蹷骄侈醮坟惊尘进缴给视例规满勤门节免冠乃父排诋破门而出气合清单气听启证区品软熟扫地无遗赡通山贼盛代探夥天下汹汹殢娇土谷讬躯玩巧无析销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