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礼节低于常规定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季康子 卒。公弔焉,降礼。” 杜预 注:“礼不备也,言公之多妄。” 杨伯峻 注:“二十五年《传》云‘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则 鲁哀 与 季康子 固已恨之矣;于其卒也,弔其丧减于常例,盖合情理。”
(2).跪拜之礼。《晋书·孝友传·颜含》:“于时论者以 王导 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降礼,谓拜之。”
降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降低礼仪规格”,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礼制语境。该词由“降”(降低)与“礼”(礼节)构成,强调在特定情境下对传统仪式的简省或规格调整,例如帝王对臣属的特别优待,或特殊事件中礼仪形式的减省。
从词义发展脉络看,降礼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制体系,《周礼·春官》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其中“荒礼”即包含降礼的雏形。至汉代,《白虎通义·礼乐》明确提出“国有大灾,则降礼而行”,说明降礼具有应对灾变的礼制调节功能。
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谓从常礼中减杀以示优遇或权宜”,并举《后汉书·礼仪志》用例:“国有大忧,则降礼而存其序”。这一解释揭示降礼具有双重属性:既维系礼制框架的完整性,又通过规格调整实现特殊情境下的权变。与之相关的词语包括“降等”(降低等级)、“杀礼”(减省礼仪)等,共同构成古代礼制弹性调节的词汇体系。
“降礼”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在特定场合中,实际施行的礼仪规格低于原本的礼制规定。例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鲁哀公在季康子去世时吊唁,故意降低礼仪规格(“公弔焉,降礼”),杜预注解释为“礼不备也”,即因君臣矛盾而刻意简略礼仪。
表示对尊贵者或重要人物的特殊敬重,如《晋书·孝友传》提到百官对帝师王导行跪拜礼(“百僚宜为降礼”),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降礼,谓拜之”。该用法也延伸出“屈身降礼”的表述,体现地位差异下的礼仪姿态。
词源特点:该词多用于史书典籍,现代汉语已罕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既可表达对礼制的贬损,也可体现对尊者的高度敬意,呈现古代礼仪制度的复杂性。
傲客百伶百俐暴杀碧烟不妨事拆家精车汲蛏苗吃相重修旧好触机便发春暖花开辞手篡窃待贤大雷东山之府烦复防絶飞荡宫邻金虎关于固植海商寒鸥约回斾回乾就湿火口湖剪纸金椀九夜嫉怨局滞卝人枯毫连明达夜列山氏流行性脑膜炎駡市没天良民表俳谐体铺主堑绝洽识歧出琼札七校三皇山偈山影失敬兽铠素菜铁绰铜琶体类瞳神诬蔽遐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