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共姜的意思、共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共姜的解释

周 时 卫 世子 共伯 之妻。 共伯 早死,她不再嫁。后常用为女子守节的典实。《诗·鄘风·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卫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 明 朱权 《荆钗记·议亲》:“闷怀耿耿, 共姜 誓盟,慕贞洁甘守孤零。” 清 陈维崧 《寿楼春·为白琅季节母吴孺人赋》词:“叹碧海天青,蟾孤兔老,六十载 共姜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共姜

基本释义

共姜是古代中国一位以贞节著称的女性,特指春秋时期卫国世子共伯之妻。其名源于《诗经·鄘风·柏舟》中的记载,后世用以代指坚守贞节的寡妇,成为封建礼教中妇女贞烈的象征符号。


一、字源与姓氏解析

  1. 「共」:指共伯,卫国世子姬余(一说名共伯余),为卫武公兄长。
  2. 「姜」:其妻的姓氏。姜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常见于周代贵族女性(如齐国公主多称“某姜”)。

    合称“共姜”即表明其身份为共伯之妻。


二、典故出处与行为内涵

共姜事迹首载于《诗经·鄘风·柏舟》。据《毛诗序》载,共伯早逝,其妻共姜守义不嫁,父母迫其改嫁,共姜作《柏舟》诗自誓: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译文:那位垂发少年,本是我的良配。誓死也不变心!)

此诗被解读为共姜拒绝再嫁、坚守贞节的宣言,成为儒家礼教推崇的典范。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评价

  1. 贞节符号化:

    汉代刘向《列女传》进一步强化共姜形象,将其归入“贞顺”类,称其“守一不移”,后世列女传、地方志常以“共姜”喻指守节寡妇。

  2. 礼教争议性:

    近现代学者指出,共姜故事实为封建礼教工具。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柏舟》本为爱情诗,汉代经学家附会为贞节叙事,扭曲原意。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共姜”一词已罕用于日常,主要出现于研究古代女性史、礼教文化的学术著作中,作为分析贞节观念演变的典型案例。

权威参考来源

  1.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刘向《列女传·卷之一·贞顺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3. 闻一多《风诗类钞》,载《闻一多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网络扩展解释

“共姜”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共姜”指周代卫国世子共伯的妻子。共伯早逝后,她坚守节操不再改嫁,成为古代女子守节的典型象征。

二、出处与典故

  1.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诗经·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
    明代朱权《荆钗记》和清代陈维崧的词作中也曾引用此典故,强化其文化意涵。

  2. 历史背景
    共姜的行为符合古代“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因此被后世儒家文化推崇为贞节典范。

三、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共姜”解释为“共同努力”的成语,但这一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新解。建议以传统文献释义为准。

四、文化影响

该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赞颂女性贞烈,例如:“闷怀耿耿,共姜誓盟,慕贞洁甘守孤零”(明·朱权)。现代语境下,其使用场景已大幅减少,多作为历史典故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地栗白丁冰魂雪魄不得不尔趁鱼酬德抽考促装捣蛋鬼登留东拉西扯断庄房産该房蛤蠏辊碾换群鹅灰布简筴搅七念三解泽积劫积思季孙之忧酒幌谲妄枯木众揽辔留更妙艺旁谘披草侨松轻徭薄税琼丝萋芊乞讨热蓬蓬上相烧空审稿渗渍时叙十斋期司籍私窃铁公鸡桐膏统考屠膊图议途迍万劫不复为言五鹿瞎胡闹效象霞梯吸聚心胆俱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