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少德行的人。亦用为谦词。《左传·宣公十一年》:“《诗》曰:‘ 文王 既勤止。’ 文王 犹勤,况寡德乎?”《魏书·咸阳王禧传》:“ 高祖 曰:‘ 伊 洛 南北之中,此乃天地氤氲,阴阳风雨之所交会,自然之应,非寡德所能致此。’”
(2).谓缺少德行。《国语·晋语一》:“今 晋 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晋书·元帝纪》:“惟朕寡德,纘我弘绪,若涉大川,罔知攸济。”
“寡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主要源自古代文献:
指缺少德行的人
通常用于客观描述德行不足之人,或作为自谦之词。例如《左传·宣公十十一》提到:“文王犹勤,况寡德乎?”此处“寡德”即君王自称,表达谦逊态度。
谓缺少德行
强调行为或品性上的道德缺失。如《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非寡德所能致此”,指因德行不足而无法达成某事。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解释(如)提到“寡德=有才”属于曲解,实际词义无此含义。建议优先参考《左传》《魏书》等古籍用例,或权威字典如汉典进一步查证。
寡德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缺乏德行和品德,意味着道德堕落、品质低劣或行为不端正。
寡德由“宀”、“夂”、“广”、“心”四个部首组成,拆分笔画为16画。
寡德在古代汉语中是寡德少礼的意思,出自《孟子·告子上》:“以德则去寡德。”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摒弃不良品质和行为。
寡德的繁体字为「寡德」,其字形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寡德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唯一区别是字形略有差异。例如,德字在古代常以「惪」代替。
1. 这个人寡德无良,常常欺骗别人。
2. 他不顾道德和法律,表现出明显的寡德行为。
寡德并不常用于词组中,但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如寡德成害、寡德夺权等。
寡德的近义词有:缺德、不道德、品性恶劣。
寡德的反义词有:有德、德行高尚、品德端正。
爱染鳌里夺尊避堇补水长撎臣工扯捽楚王祠大敛撢人颠顶剟裒焚枯食淡分竹该极羔羊素丝龟螭邯郸步贺私哄笑骺线祸机饯春角出脚法饥僝桀驽惊愕金马署进劝即且纠曹絶倡决拾戡乱苛墨鲈鲤浼止墨黑磨昏抉聩幕幕木图挠挫年家子攀花折柳陪寮屏置螓蛾趋行染尚散逛三善熟缣俗声往常婉冶卫子辒凉乌玉玦显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