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汉 崔駰 有《章帝謚议》。 唐 白居易 《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宜,中外謚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汉书》﹞《高帝纪》:‘羣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 汉太祖 ,功最高。”上尊号曰 高皇帝 。’此諡议之始也。”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议》:“ 汉 晋 而下,凡公卿大夫赐謚,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其善恶贤否,著为謚议,以上于朝。若 晋 秦秀 之议 何曾 、 贾充 , 唐 独孤及 之议 苗俊卿 , 宋 邓忠臣 之议 欧阳永叔 是也。”
“谥议”是中国古代对逝者生平进行评定、拟定谥号的重要礼仪程序,具体解释如下:
“谥议”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由礼官(如太常博士)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评议,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并奏请皇帝最终钦定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谥号对逝者的功过是非进行总结,体现“盖棺定论”的传统观念。
谥议制度不仅是对个人的评价,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例如,恶谥(如隋炀帝的“炀”)具有警示作用,而美谥(如“文正”)则成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荣誉。
如需进一步了解谥法用字规则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逸周书·谥法解》等文献,或查阅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谥议,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谥和议。
谥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土,总共有7个笔画。谥被用来给死者在他们去世后赐予一个尊称或称号。
议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总共有8个笔画。议表示通过讨论或辩论达成共识和决策。
谥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期。皇帝或贵族去世后,朝廷或家族会通过讨论确定一个谥号,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评价。
在繁体字中,谥议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但谥字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化。例如,在《字彙》一书中,谥的写法为“謚”。
1. 朝廷决定追谥该将领为“忠勇将军”。
2. 给予他这样高尚的谥号,是对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1. 谥号:指给死者赐予的称号。
2. 谥称:特定的称号或头衔。
3. 谥祭:追念逝者并祭祀其灵魂的仪式。
1. 称谓:指对某人的称呼或称号。
2. 头衔:指根据职位或社会地位所赋予的尊称。
1. 姓名:指个体的具体名称。
2. 普通称呼:对没有特定称号或头衔的人使用的常规称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