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寡廉鲜耻的意思、寡廉鲜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寡廉鲜耻的解释

[shameless;be past shame;brazenfaced;be lost to shame] 厚颜无耻,也缺少廉耻之心

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正直无私,急公好义的人,但也不乏寡廉鲜耻之辈。

详细解释

见“ 寡廉鲜耻 ”。


没有操守,不知羞耻。耻,亦作“ 耻 ”。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明史·王宗茂传》:“ 嵩 本邪諂之徒,寡廉鲜耻,久持国柄,作威作福,薄海内外,罔不怨恨。” 沙汀 《还乡记》七:“有的站在 冯有三 老婆一面,似乎那个寡廉鲜耻的女人罪得万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寡廉鲜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ǎ lián xiǎn chǐ,由“寡”“廉”“鲜”“耻”四字构成。其中“寡”和“鲜”均表示“少、缺乏”之意,“廉”指廉洁正直的品德,“耻”指羞耻之心。该成语整体描述人丧失道德底线、不知羞耻的状态,常用来批判道德败坏的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廉”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引申为方正不阿的品格,《说文解字》释为“廉,仄也”;“耻”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早期字形为“耳”加“心”,表示听闻恶行时面红耳赤的心理状态。成语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生动刻画了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双重语义特征:

  1. 描述性功能:指代具体行为,如官员受贿、商人欺诈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2. 评价性功能:蕴含强烈的贬义色彩,常见于司法文书、时政评论等严肃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为“含贬义”的批判性用语

典型用法可见于揭露违法违纪事件的新闻报道,例如:“这些寡廉鲜耻的贪污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该成语始终保持着对道德缺失现象的批判力度,是汉语伦理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来源说明:

  1. 许慎《说文解字》对单字的训诂解析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寡廉鲜耻”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寡廉”和“鲜耻”组成,其中“寡”“鲜”均表示“少”,“廉”指廉洁自律,“耻”指羞耻心,合指人缺乏道德约束,不知羞耻。常用于批判道德败坏、行为卑劣之人。

  2. 出处与背景
    源自汉代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原指社会风气败坏,后演变为对个人品行的贬斥。

  3. 用法特点

    • 词性结构:联合式成语,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含强烈贬义。
    • 适用对象:多用于批评官员渎职、公众人物失德或普通人丧失底线,如“某些官员以权谋私,可谓寡廉鲜耻”。
  4.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恬不知耻、厚颜无耻(强调羞耻心缺失)。
    • 反义词:高风亮节、光明磊落(突出品德高尚)。
  5. 例句参考
    “从政者若寡廉鲜耻,违法乱纪之事必层出不穷。”

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需结合具体行为背景使用,避免滥用。

别人正在浏览...

骜愎阿小帮硬背盟败约蔽聪塞明蕃浑参议禅钻迟巧楚王祠丛箐促寿淡出大气辐射栋鄂部发闷飞书走檄飞燕游龙分茅胙土腹中兵甲改容公亮关席瑰称滑雪狐媚加阶见称久悬不决鸠阅绝尘凌突沥觞流温率诣曼胡缨没下颔的话冥羊内差猊炉牛米凭由强烈硗脊勤匮羣竖入井望天少庭射频污染十滴水施施师心自是树薯素帐逃暑饮同甘推蹑闲奏曲息力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