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骄敖 ”。亦作“ 骄慠 ”。亦作“ 骄驁 ”。1.自负而轻视他人。《管子·禁藏》:“骄傲侈泰,离度絶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楚辞·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王逸 注:“倨简曰骄,侮慢曰傲。傲,一作敖。”《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厚德……则 桀 之狗可使吠 尧 ,而 蹠 之客可使刺 由 。”《汉书·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驁,不通古今。” 颜师古 注:“驁与傲同。”《新唐书·刘汇传》:“又不能训子,皆骄慠不度,素业衰矣。” 明 张居正 《女诫直解·敬慎》:“人能宽裕此心,便崇尚谦下,不肯骄傲。” 曹禺 《日出》第四幕:“你这个人太骄傲,太倔强。”
(2).自豪。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以***************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艾青 《普希金广场》诗:“青年男女成群地走过,充满新的一代的骄傲。”
(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吴晗 《*********赞歌》:“ ********* 是 中国 人民的骄傲,它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袁鹰 《英雄之歌·刘文学》:“你是我们的榜样,你是少先队员的骄傲。”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骄傲汉语 快速查询。
“骄傲”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色彩的多义词,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骄傲”包含两层含义:①自视过高,轻视他人,含贬义;②对自身成就或拥有的事物感到光荣,含褒义。例如“骄傲自满”属于负面表达,“民族骄傲”则为正面表述。
二、褒贬两用的典型特征 在汉语语法体系中,该词属于“同形反训”现象。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作形容词时,褒贬判断完全依赖语境支撑。如“她骄傲地展示奖杯”与“他的骄傲令人反感”,前者强调正当自豪感,后者凸显过度自负。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体系 近义词群包含“自豪/傲慢/自大”,反义词群对应“谦虚/谦逊/自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强调,与“自豪”相比,“骄傲”更易产生歧义,使用时应辅以限定词。
四、文学语境中的特殊运用 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赵太爷的骄傲透着虚伪”的描写,展示了该词在特定语境下可同时传递表面褒扬与深层讽刺的双重效果。
五、跨文化语义对比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外词典编撰组研究,英语中“pride”与汉语“骄傲”的语义重合度达78%,但在宗教语境下,“骄傲”在基督教文化中被列为七宗罪之一,这与汉语传统文化中“满招损”的训诫形成跨文化呼应。
“骄傲”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方向:
积极含义(褒义)
指因自身或他人的成就、品质而感到光荣与自豪。例如:
消极含义(贬义)
指自视过高、轻视他人,表现为傲慢或自负。例如:
其他用法
使用注意: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情感倾向,例如“骄傲的将军”多为贬义,而“祖国的骄傲”则明确为褒义。近义词如“自豪”(褒义)、“傲慢”(贬义),反义词如“谦虚”“自卑”。
襃隆并节并骛不待扠手承差乘旦齿筵痴滞垂水大餐房达马宕宕弹弓大晟词奉攀复苏敢死士甘之若素割肉饲虎刮车古丸豪眉黑组红树歌童火屑和稀泥脚士即世极音慨息灵驯淋沥篱雀蛋色罗音露宿风餐盟津民主集中制那伽品头评足剖裂铺垫戗风碛沙乞养曲阜饶士日甚一日审的手定愬苦私自堂舅投箠威威武净祥眚相似相溶规则相援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