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次第。《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 戴望 校正引 陈奂 曰:“不最列,不会聚贤人於列位也……齿弟犹次弟,谓不能於众人中次弟以择之也。此皆不愿予人以爵禄,故曰贪大物也。”
“齿弟”一词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未收录,其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根据汉语构词法分析,“齿”可指年龄(如“序齿”),“弟”指同辈中年纪较小的男子,组合后或可推测为“按年龄排序的弟弟”。但该词缺乏实际语料支撑,建议确认是否为“兄弟”“昆弟”等常见词的笔误。
若指“齿德”,则《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年高德劭。古代常以齿、德并称。”该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其中“齿”指年龄,“德”指品德,合用表示年长且德行高尚者(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2册)。
建议核实词汇准确性,必要时可参考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或《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hd.cnki.net)进行检索。
“齿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齿弟”意为“次第”,即按顺序、等级或先后次序排列。该词出自《管子·霸言》,原文提到:“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 这里指君王若不能按次序选拔贤才,会导致贪权之弊。
词源与注释
清代学者戴望在《管子校正》中引陈奂的注解,指出“齿弟”即“次弟”,表示“在众人中按次序选择”。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对人才选拔或资源分配的规范性要求。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词,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如需深入探究,可参考《管子》原文及清代学者注疏。
褒义词别格兵曹鸟碧瑶杯不次之迁不第菜邑撤围春头赐遗带叙法道头知尾大题小做德寿宫典义断运肚里泪下风月主浮瓜沉李麸秳官沽官塘大路孤犊触乳孤国韩王殿黑魄环眼胡才回眺回邪入正鹘没简缩翦翕焦脆交口阱坑记年拦门老马识途妙娥殁齿磨砥刻厉墨妆捻香盘歌盘卖榷会襦袴歌塞翁之马铄古切今四子題句头七围木乌鸟五幸无形资产陷谏小冯君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