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粮长的意思、粮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粮长的解释

明 清 所设征收、解运所在粮区田粮的人员。由粮区内大户充当。《明史·食货志二》:“里甲催徵,粮户上纳,粮长收解,州县监收。”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乡亭之职》:“ 明 初以大户为粮长,掌其乡之赋税,多或至十餘万石,运粮至京。”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又以地主为粮长,以为地方官都是外地人,不熟悉本地情况。”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粮长”是明清时期设立的基层赋税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田粮的征收、解运等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粮长由地方大户充任,职责包括督促乡民缴纳赋税、将粮食运至指定地点(如京城)。明代初期,这一职位被视为“优差”,多由富户垄断,但后期因赋税繁重逐渐成为苦役。

  2. 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在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推行粮长制,规定每纳粮万石左右的区域设一名粮长,负责本地税粮的统筹和运输。这一制度旨在利用地方大户对基层的熟悉性,提高税收效率。

  3. 职责演变

    • 初期:粮长权力较大,可监督里甲催征,甚至直接参与州县赋税管理,但部分人借此中饱私囊。
    • 后期:随着赋税加重和农户逃亡,粮长需自行垫付税款,逐渐沦为苦役,职务也由单一富户承担变为多户协作。
  4. 地位变化
    清代及民国时期虽保留类似职能,但粮长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远不及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明代粮长需押运巨额税粮至京,责任重大。

  5. 历史评价
    学者吴晗指出,朱元璋设立粮长的初衷是弥补地方官不熟悉基层的缺陷,但后期制度异化暴露了基层赋税管理的弊端。

粮长制度反映了明清基层税收的运作模式,其兴衰与赋税政策、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食货志》及顾炎武等史学家的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粮长》的意思

《粮长》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粮食供应管理工作中的负责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粮长》的部首是米字旁,由米、长两个部分组成。

拆分出的部首:
1. 米:部首是米字旁,外笔数为3,内笔数为0。
2. 长:部首是长字旁,外笔数为2,内笔数为2。

来源和繁体

《粮长》一词来源于汉语,是由现代汉字组成的。

在繁体字中,粮长的写法为「糧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粮长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

例句

1. 这个村子的粮长做得非常出色,粮食供应一直很稳定。

2. 他被任命为该地区的粮长,负责粮食储备和分配。

组词

1. 粮食:指的是谷物、豆类等可作为食物的粮食。

2. 粮仓:指的是存放粮食的仓库。

3. 粮食供应:指的是向民众提供粮食的行为。

近义词

粮长的近义词包括:粮食管理人员、粮食主管。

反义词

粮长的反义词是非粮长,也可以用其他具体岗位替代,例如:粮食质检员。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