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粮长的意思、粮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粮长的解释

明 清 所设征收、解运所在粮区田粮的人员。由粮区内大户充当。《明史·食货志二》:“里甲催徵,粮户上纳,粮长收解,州县监收。”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乡亭之职》:“ 明 初以大户为粮长,掌其乡之赋税,多或至十餘万石,运粮至京。”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又以地主为粮长,以为地方官都是外地人,不熟悉本地情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粮长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特殊职役名称,其核心职能为协助官府征收、管理并运输税粮。该制度起源于明代初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职能定位。

一、词源与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粮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官方文书,专指“负责税粮征收的地方职役人员”。《辞海》进一步阐释,粮长需由地方富户或乡绅充任,承担区域内田赋催征、验收及解运职责。

二、历史沿革

  1. 创设阶段: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诏令设立粮长制,每万石税粮区设正副粮长各一人,初期主要推行于江浙等赋税重地。
  2. 职能演变:成化年间发展为「永充制」,嘉靖后改行「轮充制」「朋充制」,清代演变为「里甲制」组成部分,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后渐废。

三、社会职能

  1. 税赋管理:据《中国赋役制度史》考证,粮长需完成「催征—收兑—解运」完整流程,涉及造册登记、质量检验等具体工作。
  2. 行政辅助:承担地方灾荒申报、水利工程协理等衍生职责,形成特殊的「半官方」社会治理体系。

四、制度评价 现代制度史研究指出,粮长制在明代前期有效提升了赋税效率,但中后期因吏治腐败导致「粮长包揽」「飞洒诡寄」等流弊丛生,最终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制度性因素。

网络扩展解释

“粮长”是明清时期设立的基层赋税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田粮的征收、解运等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粮长由地方大户充任,职责包括督促乡民缴纳赋税、将粮食运至指定地点(如京城)。明代初期,这一职位被视为“优差”,多由富户垄断,但后期因赋税繁重逐渐成为苦役。

  2. 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在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推行粮长制,规定每纳粮万石左右的区域设一名粮长,负责本地税粮的统筹和运输。这一制度旨在利用地方大户对基层的熟悉性,提高税收效率。

  3. 职责演变

    • 初期:粮长权力较大,可监督里甲催征,甚至直接参与州县赋税管理,但部分人借此中饱私囊。
    • 后期:随着赋税加重和农户逃亡,粮长需自行垫付税款,逐渐沦为苦役,职务也由单一富户承担变为多户协作。
  4. 地位变化
    清代及民国时期虽保留类似职能,但粮长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远不及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明代粮长需押运巨额税粮至京,责任重大。

  5. 历史评价
    学者吴晗指出,朱元璋设立粮长的初衷是弥补地方官不熟悉基层的缺陷,但后期制度异化暴露了基层赋税管理的弊端。

粮长制度反映了明清基层税收的运作模式,其兴衰与赋税政策、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食货志》及顾炎武等史学家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安歇棒头出孝子保抱便门鄙误不谷儳羼黐胶驰燿翠粲鞮汗定国安邦顶天立地分毫不差抚然隔壁帐革留根株附丽犷野惯老国讳顾渚春绛都春辑里丝金兰簿禁域肌腴可哀羸瘠冷情凉台吏力茫然哪里尼乾叛变彭泽米庆仰惸独穷流齐云楼荣味肉騣山角生裙深喏署府硕彦名儒死皮赖脸提备图囊危祸微霜危言竦论蚊蜹箾蔘销郁销帐卸甲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