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尼犍 ”。梵语nirgrantha的省音译。佛教所说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摩呾吒国》:“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天主教论》:“《西域记》云: 鉢罗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执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虚悬向外,视日影,求出生死,所谓裸形求仙,是尼犍法。”
“尼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来源与定义
该词是梵语“nirgrantha”的省音译,指佛教所称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这类修行者主张裸形苦行,认为通过极端禁欲可达到解脱。
文献例证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尼乾”可形容人或事物干瘪、枯槁,例如面容憔悴或植物干燥。但这一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是词义演变或误用。
在取名文化中,“尼乾”二字组合被赋予特殊寓意:
若涉及宗教或历史文献,“尼乾”特指佛教外道;现代语境需谨慎区分,避免混淆。姓名学中的解释为衍生文化现象。
《尼乾》起源于中国汉字,是一个表示“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之意的词语。
《尼乾》的拆分部首是“尸”和“乙”,由5个笔画组成。
《尼乾》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被用来形容一些超出人们理解范围的神奇、不可思议的事物或现象。
《尼乾》的繁体字为「尼搴」。
在古代,有时会用「尼搴」组合在一起写成《尼乾》。
1. 这个故事真是尼乾啊,我简直无法相信。
2. 这种尼乾的现象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
尼乾状、尼乾派、尼乾学、尼乾奥秘。
神秘、莫名其妙、难以解释。
明了、清晰、容易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