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女沙弥的意思、女沙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女沙弥的解释

即沙弥尼,尼姑。《佛母般泥洹经》:“有女沙弥三人,一人得不还道。” 唐 白居易 《龙花寺主家小尼》诗:“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女沙弥(nǚ shā mí)是佛教术语,指未满二十岁、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出家女性修行者。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沙弥”音译自梵语“śrāmaṇera”,意为“勤策男”,指依止比丘修学的少年僧人;“女沙弥”即女性对应称谓。根据佛教戒律,女性在七岁至二十岁间受十戒后即称女沙弥,属正式出家前的过渡阶段。此阶段需学习经典、持守戒律,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做准备 。

  2. 宗教地位与职责

    女沙弥在僧团中需依止比丘尼师父生活,主要职责包括学习佛教仪轨、背诵经文、参与寺院劳务等。其身份强调“学法”而非“住持佛法”,故不可独立主持法事或收徒。据《四分律》记载,女沙弥需完成基础修行并年满二十岁,方可申请受具足戒 。

  3. 戒律要求

    女沙弥须严守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捉金银宝物。这些戒条旨在培养清净心性,为进阶修行奠定基础。戒律传承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十诵律》的汉译文献 。

  4. 历史与文化演变

    唐代《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女沙弥制度随比丘尼僧团一同传入中国。宋代以后,因社会对女性出家的限制增多,女沙弥数量逐渐减少,现代汉传佛教中多以“沙弥尼”统称未成年出家女性,但教义上仍保留“女沙弥”作为戒律阶段的专称 。


参考资料来源

  1. 中华佛典宝库《佛学常见词汇》(电子版)
  2. 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寺院管理规约》
  3. 台湾佛光山《佛光大辞典》(在线版)
  4.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教仪制入门》

网络扩展解释

“女沙弥”是佛教用语,指初出家受十戒的年轻女性修行者,即“沙弥尼”(梵语Śrāmaṇerī的音译),通常对应未满二十岁的尼姑。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该词由“女”与“沙弥”组成,其中“沙弥”原指7至20岁受过十戒的男性出家者,而“女沙弥”特指女性对应的身份。在佛教体系中,她们需遵守戒律并逐步进阶为比丘尼。

  2. 词源与文献记载

    • 源自佛经,如《佛母般泥洹经》提到“有女沙弥三人,一人得不还道”。
    • 唐代白居易《龙花寺主家小尼》诗云:“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描述少女出家者的形象。
  3. 与现代用法的关联
    当代语境中,“女沙弥”一词较少使用,更多以“沙弥尼”或“尼姑”代称,但二者严格意义上有修行阶段的区别:沙弥尼需经历两年考验期才能成为正式比丘尼。

该词是佛教文化中女性初级修行者的古称,兼具宗教制度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绫报身佛镳镳采币趁社愁痛传嘴除拂戳心灌髓出生地主义丹黝点墨底工兜搭度岁挂误国蔽黑陶黄蓍酱油惊涛金鹍车巨防沮洳场夸伐快递龙脩卢郎録治旅谷马后驴前矛戟马犀昧昧猛起民庶木械匿讳炮牺跑走凭噫强仕浅虑乾始钦贵趣致嚷駡少妪哂笑诗调使巧石头城誓众受亏顺随锼镂缩头缩颈梯山架壑稳婆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