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法的意思、廉法的详细解释
廉法的解释
亦作“ 廉灋 ”。清廉守法。《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五曰廉灋。” 郑玄 注:“法,守法不失也。” 唐 元稹 《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在 华 时,会刺史故相 郢 将至,旧法尽取行器於人,公不取给,官司所有粗陈之。其他廉法不挠皆称是。”参见“ 廉善 ”。
词语分解
- 廉的解释 廉 á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便(俷 )宜,价钱低:物美价廉。 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姓。 笔画数:; 部首:广;
- 法的解释 法 ǎ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
专业解析
“廉法”的汉语词典释义
“廉法”是由“廉”与“法”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本义及引申义理解:
-
“廉”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厅堂的侧边,引申为棱角分明(《说文解字》:“廉,仄也”),后衍生出“正直、不贪”的抽象含义。如《广雅·释诂》:“廉,清也”,强调品行端方、不苟取。
- 核心内涵:在伦理层面特指廉洁、不贪污,如《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法”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源自“灋”(fǎ),表示刑法公平如水(《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后泛指法律、制度。
- 核心内涵:强调规则、标准及强制执行性,如《管子·明法解》:“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
“廉法”的合成含义
该词融合“廉洁”与“守法”双重维度:
- 行为规范:指为官者恪守廉洁底线,同时严格依法行事。如《周礼·天官·小宰》提出“六廉”标准,其中“廉法”即要求官吏“守法不失,执法不移”。
- 伦理与制度的统一:既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廉),亦注重对公共规则(法)的遵从,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中“吏治”的核心原则。
文化意蕴
“廉法”浓缩了中国古代对官吏品行的最高要求。如宋代包拯、明代海瑞等清官形象,均以“廉法”为精神内核,其事迹载于《宋史》《明史》等正史,成为后世典范。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礼正义》(孙诒让著),中华书局。
-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中华书局。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廉法”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廉法”由“廉”和“法”组成,指清廉守法的行为准则,强调官员或公职人员在执法、行政过程中保持廉洁正直的态度。
二、词源与出处
- 古代典籍
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小宰》,其中提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五曰廉灋”,郑玄注“法,守法不失也”。
- 构词解析
- 廉:指廉洁、正直,不贪腐;
- 法:指法律、法度,强调遵守规范。
三、用法与示例
- 历史语境
多用于描述官吏的品德,如唐代元稹在《裴公墓志铭》中称颂官员“廉法不挠”,即清廉守法且不屈从于压力。
- 现代延伸
可泛指任何职业中坚持廉洁、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
四、相关概念
- 近义词:廉洁奉公、清正廉明。
- 反义词: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周礼》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帆百善本则裱卷别气伯牛灾剗平城域处物麤陋打油火抵饰二代反真飞粮挽秣芬馥风患傅会感性供课垢洿还望害想韩信坛红蕉幻形回光郊学假释酒罇镌勒聚积巨积抗表扛鼎抃牛朗畅礧落连鼓梨花月逻缉毛目美孚灯命啸南凉农产品扒耳搔腮千人踏钱筒潜踪匿影峭削穷识丧家之犬帅阃熟风梳行死臣苔衣调羹为恶不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