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不顾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指勇往直前,不顾自身生命安危,强调在行动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果敢与决绝。其中:
出自《旧唐书·田弘正传》:“常思奋不顾生,以身殉国。”
该句原为田弘正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后演变为成语,多用于描述为国家利益、正义事业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该成语与“奋不顾身”完全同义,均体现为信念或目标舍弃生命的勇气。其核心价值常与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相关联,适用于文学、历史或现实场景中赞美奉献精神。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旧唐书》或权威词典来源。
《奋不顾生》是一个成语,意指在面临生死危险时,不顾自身安危而奋发努力,坚决战斗到底的精神。
《奋不顾生》由四个部首组成:奴、大、目、生。总共八个笔画。
《奋不顾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中的《陈涉世家》。原文中描述陈胜和吴广领导百姓们起义反抗暴政,奋不顾身,拼死一搏的场景。
《奮不顧生》(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字形的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别。
在战争的年代,士兵们常常奋不顾生,保卫自己的家园。
1. 奋力(拼命努力) 2. 顾命(顾及自己的生命) 3.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死存亡的) 4. 前赴后继(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5. 竭尽全力(全力以赴) 6. 无畏无惧(毫无畏惧) 7. 英勇无畏(勇敢无畏) 8. 倾家荡产(把家产全部用掉) 9. 餐风宿露(吃风宿雨) 10. 追根究底(追求最深入的原因)
1. 英勇无畏 2. 赴汤蹈火 3. 心急如焚 4. 以卵击石 5. 大无畏
1. 胆小怕事 2. 临阵脱逃 3. 虚张声势 4. 胆小如鼠 5. 畏缩不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