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韦絝的意思、韦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韦絝的解释

亦作“韦裤”。皮套裤。《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輒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絝,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挽车者皆衣韦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韦絝(wéi kù)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专指用柔皮制成的套裤,属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功能性衣着。以下从构词、释义及文献依据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韦(wéi)

    指加工后的熟皮,质地柔韧,源于“革”的再处理。《说文解字》释:“韦,相背也……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其本义与皮革的鞣制工艺相关,后引申为熟皮制品。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2. 絝(kù)

    同“袴”,即套裤或胫衣,覆盖下肢的服饰,区别于有裆的“裤”。《释名·释衣服》载:“絝,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说明其形制为分腿包裹,无腰无裆。

    来源:《释名疏证补》王先谦撰。


二、复合词释义

韦絝即“熟皮制成的套裤”,其核心特征为:

文献例证:

《后汉书·马援传》载:“(援)身衣羊裘皮韦絝。”描述马援着羊皮袄与皮套裤,体现其戍边时的实用装束。此例印证“韦絝”为皮质护腿装备。

来源:《后汉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韦絝属“胫衣”类服饰,盛行于汉唐。因皮革的防风、抗磨特性,多用于北方游牧民族及中原将士。随着纺织技术发展,唐宋后逐渐被布帛材质取代,但“韦絝”一词仍存于典籍,成为古代服饰制度的实物佐证。

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四、权威工具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韦絝:皮制的套裤。《后汉书·马援传》有载。”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12卷第237页。

  2. 《辞源》:

    “韦絝:皮做的胫衣。古时行军或劳动时着之。”

    来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第3471页。


结论:韦絝是中国古代以熟皮制成的无裆套裤,兼具实用性与军事文化特色,其命名直指材质(韦)与形制(絝),是传统服饰史的重要研究对象。

网络扩展解释

“韦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结构

二、基本含义

指用皮革制成的套裤,主要用于古代服饰中,具有耐磨、防护的功能。该词亦写作“韦裤”或“韦袴”,三者互通()。

三、文献出处

  1. 《后汉书·祭遵传》记载:“身衣韦絝,布被,夫人裳不加缘”,描述东汉名将祭遵生活简朴,穿皮套裤、盖布被,体现其清廉品质()。
  2. 《梦溪笔谈·讥谑》提到“挽车者皆衣韦袴”,反映宋代劳动者普遍穿着此类服饰()。

四、相关词语与成语

五、总结

“韦絝”是古代对皮质套裤的特定称谓,多见于史书及笔记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历史文献或服饰文化时参考。其字形、读音及含义在多个古籍中均有印证,但需注意不同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异写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挨边白日衣绣板门保税区裁抑常物超世绝俗陈耕晨斋畴量春赛倒退道荫钝颜蠹众木折分外妖娆干旄更历贡牋诖谬逛庙过访孤雁鼓枻鸿疎画句号扈簿回充毁誉不一浑雄嗟讶近郊九序龛定铿润泪迸肠絶雷桐领唱卖马解茅赋民赋平步青霄婆婆家浅略乾溢起税跂行鋭利入贽食桉势素特号厗奚屯窭拖延无义草仙机亵馔羲黄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