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倒春寒的意思、倒春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倒春寒的解释

[abnormal coldness after spring comes] 一种反常天气,春天天气转暖后,由于寒流侵入气温下降,低于往年同期平均值

详细解释

春季早期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主要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入侵等原因造成。可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如引起中国南方的早稻烂秧,北方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或死苗现象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倒春寒是一个汉语气象术语,指春季(通常指3月至5月)气温显著回升后,因冷空气突然侵袭而出现的持续性低温天气现象。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几点:

  1. 时间特征

    发生在春季中后期,此时本应处于气温稳定上升阶段。中国气象局将其明确定义为“春季后期(主要指4月至5月)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现象”,且需满足特定低温持续天数标准(如《倒春寒气象指标》国家标准GB/T 34816—2017)。

  2. 温度异常

    表现为气温“反常”下降,与春季应有的回暖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春季的低温天气现象”,强调其违背季节规律的“倒”转特性。

  3. 气象成因

    主要由较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导致。中央气象台指出,此现象多伴随阴雨或大风,对农业活动构成威胁,属于春季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4. 影响范围

    易对已进入生长期的农作物(如拔节冬小麦、开花果树)造成冻害,俗称“晚霜冻”。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在防灾指南中多次强调其对春播和早春作物的危害。同时,人体健康也因气温骤变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卫健委曾发布相关健康提示。

“倒春寒”本质是春季异常低温灾害,其定义融合了气象学的量化标准(温度、持续时间)、语言学的形象表达(“倒”转回暖趋势)及社会生产的实际影响(农业、健康),是汉语中精准描述特定气候现象的专业词汇。


参考来源:

  1. 中国气象局《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中央气象台春季灾害性天气科普报告
  4.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防灾减灾手册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季节性健康提示

网络扩展解释

“倒春寒”是一种春季特有的气候现象,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但后期因冷空气侵袭导致气温骤降,形成“前暖后冷”的异常天气。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特点

  1. 核心特征
    表现为春季(通常3-5月)气温先快速回升,随后突然下降且明显低于正常年份水平,形成“前春暖,后春寒”的对比。
    在气象学中,需满足“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后,持续1-2周低温”才可定义为倒春寒。

  2. 时间范围
    多发生于立春(2月初)至立夏(5月初)之间,北方集中在4月,南方可能早至3月末。

二、成因与类型

  1. 主要成因

    • 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相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
    • 冷高压控制下的晴朗夜晚,地表辐射冷却加剧低温。
  2. 区域性差异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北方倒春寒发生较晚,南方较早。

三、影响与应对

  1. 农业危害
    易导致已返青的农作物冻害,尤其前期偏暖、后期骤冷的年份危害更重。

  2. 健康风险
    气温骤变易引发流感、气管炎等疾病,需注意及时添衣保暖。

  3. 民间认知
    俗语“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生动描述了倒春寒的天气多变特性。

四、科学判断标准

气候学中,若春季后期旬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以上,则属于严重倒春寒。需注意与普通短暂降温区分,后者不构成倒春寒。

别人正在浏览...

捕鼠参伺测量船撑拄闯丧橱柜出虚恭丹耦打头风雕柱地黄防嫌丰收风翔抚揉福水公验乖节贯率钱瑰僻喊声汉绪和煦弘贷假髻蛟韅嫁取金钗客精切酒肉兄弟开冻陆浚仪马刍漫衍蒙冲狞呼皮冠平乘峭壁樵渔起雷求福禳灾闰徵扫犁骚牛沈羲蚀刻叔公四宇窣静迢遥彤幢退版頽烂脱头脱脑宛比文化人无可置喙乌贼契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