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篆刻。泐,通“ 勒 ”。 清 冯桂芬 《<两京印录>序》:“今之仿 汉 印者,但取形模貌,为泐蚀。”
“泐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è sh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篆刻艺术中的术语(主要义项)
根据汉典等权威词典,“泐”通“勒”,意为雕刻、刻写,“蚀”则指痕迹或磨损。因此“泐蚀”常指篆刻过程中对印章或文字的雕刻处理,尤其用于描述仿古印章时对风化、磨损效果的模仿。例如清代冯桂芬在《<两京印录>序》中提到,时人模仿汉代印章时“但取形模貌,为泐蚀”,即刻意追求古印的斑驳痕迹。
自然侵蚀的引申义(较少见)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泐蚀”可表示水流冲刷导致的岩石侵蚀破坏,并引申为对他人的消极影响。但此义项在古籍和现代文献中用例较少,可能与“侵蚀”等词混淆有关。
用法示例:
注意:现代汉语中,“泐蚀”更常用于篆刻或古籍研究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若涉及具体文献解读,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泐蚀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由“泐”和“蚀”两个部分构成。
部首分别是“氵”和“虍”,分别代表水和虍。笔画数量分别为“3”和“9”,即“泐”有3画,而“蚀”有9画。
泐蚀是一个总称词,指的是泥沙、土壤通过水流冲刷而逐渐侵蚀地表的过程。在地质学中,泐蚀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地貌变化形式。
在繁体字中,泐蚀的写法仍为「濾蝕」。
在古代汉字中,泐蚀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资料有限,无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写法。
1. 长时间的暴雨导致了土地的泐蚀。
2. 大规模的泐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泐河、泐水、蚀地、蚀沙、河流泐蚀
冲刷、侵蚀、剥蚀
沉积、堆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