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屏息。形容恐惧,不敢做声。《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抱怖雀息,乞垂哀省。” 南朝 梁 陶弘景 《请雨词》:“顷亢旱积旬,苗稼焦涸,远近嗷嗷,瞻天雀息。”《北史·高丽传》:“ 柳 张目叱之,拳击 成 坠於牀下, 成 左右雀息不敢动。”
“雀息”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因恐惧或紧张而不敢发出声音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屏住呼吸”,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害怕、敬畏或紧张时,噤声屏息、不敢言语的状态,类似于鸟雀受惊后的安静反应。
常见于历史文献、小说或正式文体中,例如描述臣子面见君王、弱者面对强权时的状态,或突遇危险时的反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例句,可参考《三国志》《北史》等典籍。
《雀息》又称作「鹊息」,是指小鸟轻微的呼吸声音,也可以用来形容非常轻微、微弱的声音。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非常安静、恬静的环境。
《雀息》这个词由部首「隹」和「息」组成。其中,「隹」是一个部首,表示鸟类,它有4个笔画;「息」是一个独体字,有10个笔画。
《雀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远山雀》,诗中道出了「鹊声过、无人会、深井频凿三四枝」的境地。而这个词的繁体形式是「鵲息」。
在古代,「雀息」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有时候会将「隹」写作「工」,表示鸟一类,也有将「息」写作「㔚」或「欬」的变异写法。例如,古代诗人苏轼在《西江月·世间行乐亦如此》中就曾使用了「㔚欬」作为「雀息」的古汉字写法。
1. 晨曦微露,只听得窗外传来一阵悦耳的雀息声。
2. 教室里静极了,只有那雀息般微弱的呼吸声可闻。
组词:
- 雀声:小鸟唱歌的声音。
- 雀跃:小鸟跳跃的样子,也可形容人兴高采烈的样子。
- 雀斑:面部或身体上的小斑点,比如眼睛周围的黑斑。
近义词:
- 鸟语:小鸟的歌声,也用来形容听不懂的语言。
- 虫鸣:昆虫发出的声音,常常在夏夜里存在。
- 虫鸟:昆虫和鸟类的总称。
反义词:
- 喧嚣:热闹、吵闹声。
- 大声:高声、洪亮的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