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篆刻。泐,通“ 勒 ”。 清 馮桂芬 《<兩京印錄>序》:“今之仿 漢 印者,但取形模貌,為泐蝕。”
“泐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è shí,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篆刻藝術中的術語(主要義項)
根據漢典等權威詞典,“泐”通“勒”,意為雕刻、刻寫,“蝕”則指痕迹或磨損。因此“泐蝕”常指篆刻過程中對印章或文字的雕刻處理,尤其用于描述仿古印章時對風化、磨損效果的模仿。例如清代馮桂芬在《<兩京印錄>序》中提到,時人模仿漢代印章時“但取形模貌,為泐蝕”,即刻意追求古印的斑駁痕迹。
自然侵蝕的引申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泐蝕”可表示水流沖刷導緻的岩石侵蝕破壞,并引申為對他人的消極影響。但此義項在古籍和現代文獻中用例較少,可能與“侵蝕”等詞混淆有關。
用法示例:
注意:現代漢語中,“泐蝕”更常用于篆刻或古籍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若涉及具體文獻解讀,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泐蝕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由“泐”和“蝕”兩個部分構成。
部首分别是“氵”和“虍”,分别代表水和虍。筆畫數量分别為“3”和“9”,即“泐”有3畫,而“蝕”有9畫。
泐蝕是一個總稱詞,指的是泥沙、土壤通過水流沖刷而逐漸侵蝕地表的過程。在地質學中,泐蝕是自然界中一種重要的地貌變化形式。
在繁體字中,泐蝕的寫法仍為「濾蝕」。
在古代漢字中,泐蝕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資料有限,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
1. 長時間的暴雨導緻了土地的泐蝕。
2. 大規模的泐蝕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泐河、泐水、蝕地、蝕沙、河流泐蝕
沖刷、侵蝕、剝蝕
沉積、堆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