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略迹原心的意思、略迹原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略迹原心的解释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文明小史》第十七回:“我们如今,也只好略迹原心,倘若求全责备起来,天底下那里还有甚么好人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略迹原心

指评价人物时忽略其表面行为,而体察其本心动机。该词由“略迹”(不计较外在行迹)与“原心”(推究本心)复合而成,强调以动机而非结果作为道德评判的核心依据。


释义解析

  1. 语义构成

    • 略迹:忽略外在行为或结果。“略”意为省略、不计较,“迹”指具体行迹或事件表现。
    • 原心:推究本心动机。“原”为动词,意为探究根源,“心”指内在意图或初衷。

      二者结合体现儒家“论心不论迹”的伦理观,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谓撇开表面事实,从动机上原谅”。

  2. 价值导向

    主张在道德评价中优先考量动机的纯粹性。例如某人行为虽有不妥,但若出于善意,则可被谅解。这一思想常见于传统司法实践,如《后汉书》中“原心定罪”的司法原则,即根据动机轻重量刑。

  3. 用例语境

    梁启超在《节本明儒学案》中评述:“学者略迹原心,苟无恶念,即是圣人”,强调心性修养高于行为完美。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宽恕他人无心之失,如:“虽造成损失,然略迹原心,其本意是为集体谋利。”


权威参考


思想源流

该成语可追溯至汉代“春秋决狱”的司法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主张定罪需结合动机。后世演化为道德评价的普遍原则,成为中华文化中“重意轻形”的思维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略迹原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üè jì yuán xīn,其核心含义是撇开表面的行为或事实,从动机和用心上给予谅解或宽恕。

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略迹:忽略表面的事迹或行为。
    • 原心:推究、体察本心或动机。
      合起来指评判他人时,不纠结于外在表现,而是关注其内在意图或处境。
  2. 出处与例句

    • 出自明代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 清代《文明小史》第十七回举例:“我们如今,也只好略迹原心,倘若求全责备起来,天底下那里还有甚么好人呢?”。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劝诫他人宽容待人,或强调在复杂情境中需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面对有争议的行为,若其出发点良好,可“略迹原心”以缓和矛盾。

  4. 注意事项
    该成语强调主观动机的考量,但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情境,避免过度忽视客观事实。

补充说明:

“略迹原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重动机、轻表象的伦理观念,适用于需辩证评判是非的场合。

别人正在浏览...

薄持宝璋毙伤避羞残弊察考摧黜措意惮明担饶大天钓翁反驳法套風體勾阑乖易广义相对论孤林过雷皇干皇太妃圜焘护炕湖目祸谪讦施既后精气金箓踡蹐苛峭劣性蠡种绿油油懋迹蝱蝇末涂木呆呆旁引阡兆起筑劝乐榷课羣慝人性伞檐煞落盛谈水彩熟末司理思陵死淋浸贪利腾掀犆牲唾斥显而易见仙韶